《西游记》播出37年,才发现是个「悲剧」
“说什么王权富贵
怕什么戒律清规
只愿天长地久
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
一首《女儿情》唱尽了女儿国国王对唐僧的情真意切。
这首歌曲伴着《西游记》的东风红遍全国,被世人传唱三十余年。
很多人不知道,这首《女儿情》是导演杨洁亲自填的词。
当时在录音棚里听到这首曲子,杨洁十分喜欢,一激动,她直接把阎肃的原词改了。
现在看来,词中所说的,正是杨洁人生的写照——
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始终逆着世俗,反抗着一切束缚。
多年后,我们才明白,原来杨洁才是那个“踏南天碎凌霄”的孙悟空。
转眼间,杨洁导演已经离开我们6年了。
而《西游记》还在重播,继续陪伴着新一代的孩子长大成人。
今天,就让我们再怀念一次杨洁,怀念那个曾经装饰了我们童年的人。
01
“下辈子,我还给你当摄像”
《西游记》中,女儿国国王愿意为了唐僧放弃王权富贵。
而坚定的唐僧也少见地动了凡心,对女儿国国王说出了一句“若有来生”。
但最后,他们却碍于世俗的戒律清规,无法携手一生。
戏外,杨洁和王崇秋却将唐僧口中的“来生”变成了“今生”。
在封建保守的六七十年代,两个人的相恋可以算得上“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两人结婚时,王崇秋26岁未婚,杨洁40岁,离异有三孩。
就算放到现在来看,他们也是要被当作街坊邻居茶余饭后的谈资,走在路上被小声议论的对象。
但他们都彼此认定了对方,任谁都无法动摇。
杨洁和王崇秋相识于中央电视台,王崇秋是摄像科的摄像师,杨洁是文艺部的导演,两人常常一起工作,配合默契。
王崇秋觉得杨洁不一般。
“通常的导演”不喜欢王崇秋这样的摄像,因为他总爱提意见,仿佛导演听了摄像师的意见就会降低自己身份似的。
但杨洁不是那种“通常的导演”,她乐于接受王崇秋的意见和想法,时常还会赞许他的灵感。
杨洁觉得王崇秋懂他,他们是同频的人:
“我的观点,他能理解;我的牢骚,他有同感;我的恐惧,他来相伴。”
就在日常的工作和相处中,两人渐生情愫。
然而,当他们在一起后,几乎遭到了身边所有人的反对。
他们周围充斥着冷言冷语,有人三番五次分别找他们谈话,告诉他们年龄相差太大的“后遗症”,劝他们放弃这段“罪恶”的关系。
连杨洁自己都差点被洗脑,她在心中犹豫:“这样做对吗?难道我又错了?年岁相差那么大,将来能有好结果吗?”
但外界的各种压力,却让王崇秋的心却越来越坚定了。
王崇秋去杨洁那里吃饭,还没吃上,就被四五个人连推带搡地拉走,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吓退,第二天一早,他又来找杨洁了。
也是这一刻,杨洁下了决心:“就这样,结婚!”
“即使是错,也认了!你们凭什么来主宰我的命运?”
结婚时,有人曾恶狠狠地“预言”:看着吧,不到五年,他们准离婚。
谁都没想到,他们不但共渡了余生,感情还愈老弥坚。
工作中,他们是最佳拍档。
40年的合作,让他们形成了无可替代的默契,他们不用说话就能知道对方意图。
摄像是个体力活,王崇秋年纪上来后,为了减轻他的负担,拍摄《西施》时,杨洁另外请了一个摄影师。
但没拍两天,杨洁就让他走人了,因为他远远不能达到她对摄影师的要求,不得不再把王崇秋叫回来。
生活中,他们是令人艳羡的神仙眷侣。
杨洁不会做饭,家务活也干不好,自己的药也总吃错,用王崇秋的话说就“她这个人就是大事不糊涂,小事稀里糊涂”。
于是,王崇秋不仅承包了家里所有的家务活,还要时刻照顾着杨洁,身兼数职,是她的“医生、护士、司机、保姆、厨子......”
因为在2004年,杨洁生过一场大病,落下了病根,成了“高危病人”。
出院后,王崇秋对她关怀备至,她生活的一切都是他在调理,杨洁“吃的七八种药,我根本不管是什么、吃多少,只管一把吃进去就是。”
这一照顾就是十年,到最后,医生都震惊于杨洁的调养:“这是奇迹,你是怎么保养的?”
杨洁深情地说:“如果没有他在身边,2004年的那几次发病,足以使我离开人世了。这几年的生命是他给我的。”
这份无微不至的关怀也延伸到了剧组中,日子久了,剧组的人就开始给他起外号,说他是个“洗衣机”、“大衣柜”、“护理工”.......
听到后,他也不反驳,只是笑笑,因为他觉得“照顾她,是我应该做的事”。
相伴走过49年的风风雨雨,当初那些反对的声音早已随着时间销声匿迹,他们只觉得在一起的时间不够。
杨洁去世后的大半年时间里,王崇秋陷入了悲痛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家里的每一处都有她的身影,每天早上醒来,王崇秋都会呆呆地看着杨洁用过的小桌子、躺椅......脑海里一遍遍回放着她生活的影像:
“每天她就嗑着瓜子、喝着茶,看看微信。高兴的时候就给我念一段,有好文章,她就不停叫好。可是现在,东西都还摆在这儿,她却不在了……”
王崇秋之前听到一种说法,因为天庭要拍一部大戏,缺导演,所以才把杨洁找去了。
所以他想对杨洁说:
“天庭的戏如果真要开拍了,请托个梦给我,说给我听听。下辈子,我还给你当摄像。”
02
“《西游记》是个悲剧”
爱情的离经叛道,让她幸运地收获了一份真爱。
但这样的性格放在事业上,却给了她的人生致命一击。
杨洁的无畏,从小时候就有征兆。
她成长于革命精神浓厚的家庭中。
父亲是革命英雄杨伯恺,“成都十二桥惨案”烈士之一。
小姨危拱之也是一名革命英雄,曾参加过长征,还是叶剑英的前妻。
从小,父亲就立志要把她培养成中国的杜格里雅蒂,对她要求严格,不许她和演员来往,不许她看小说,看电影也只能看进步电影。
不过杨洁志不在此,一心想要搞文艺,总是暗暗跟父亲对着干。
杨洁和父亲的书桌对着,每当父亲埋头写作时,她偷偷拉开抽屉,看里面的小说,父亲一抬头,她赶紧把抽屉推回去,装作一副专心学习的样子,就这样读完了四大名著。
杨洁和她的父母
在外路见不平,她也敢和恶霸叫板,即使她那时才14岁。
当时,她在一所小学当临时老师,亲眼见到校长带着当地的恶霸来学校抓一个女孩,那个女孩死命地挣扎哭喊着,一个男人上去就甩了她一巴掌。
杨洁二话不说,冲上前质问他们:“为什么打人!不许打人......”校长见状,吓得赶快把她拦在身后,给他们赔笑着。
第二天起,她再也不去那个学校去上课了。
回去后,杨洁就把这事写成了一篇短篇小说《禁闭室的女性》,还发表在了《华西日报》上。
不久后,她又发表了一篇文章《他有什么罪?》,创作来源于一篇报导:一个新警察因为处罚了一个官员违章的车而被开除。
她对文艺的坚持让父亲不得不做出让步,父亲无奈地对她说:
“算了!我看你当不了中国的杜格里雅蒂,还是去搞文学吧。”
这份坚韧的反抗精神伴随着她长大,融进了她的性格中。
拍摄《西游记》的这些年,杨洁因为直来直去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上到电视台领导,下到演员、制片主任等等,全得罪了个遍。
《西游记》有一首著名的乐曲《云宫迅音》,每当这个耳熟能详的音乐响起,我们就知道:《西游记》开播了。
可以说,这首歌曲已经和《西游记》划上了等号。
然而,当年这首乐曲差点被换下,连同它的作曲者许镜清也差点被换下。
《西游记》前11集播出后,有媒体发报批评其中的音乐,台里的领导也对其不满意,首当其冲的就是片头曲《云宫迅音》和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台长就召集了一些专家和作曲家征集了意见送给杨洁看。
大致内容是,用了电声,不够民族化,有损四大名著的形象;音乐没有时代感、地域感,歌曲太软......结论是要换掉作曲者许镜清。
当时远在九华山拍戏的杨洁,听闻消息后火冒三丈,毫不客气地回怼了过去:
你说时代感?
“什么叫时代感?你这个神话故事要什么时代,你哪个时代的?”
你说地域感?
“唐僧取经从哪到哪,上是天堂,有玉皇大帝,底下有龙王,还有阎王,你说这个地域是在哪?”
最后她义正辞严地告诉领导:
“我是导演,我对全剧的艺术负责。领导既然起用我,就请不要干预艺术创作的事。如果不满意,等全剧拍完后,你把它们全部换掉我也不管了......”
——原来杨洁才是整顿职场的鼻祖。
图源:《非常记忆》
除了导演,杨洁还是制片人,而且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制片人。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杨洁的制片人是吵架吵来的。
拍摄西游记时,剧组财务支出要一一打报告,为此,杨洁没少和制片主任吵架。
剧中“祸起观音院”的火烧场面,为了艺术的真实,杨洁坚持着火的寺院必须要用特制的模型来拍,但制片主任为了节省经费,主张用纸来扎。
常常是,双方吵着吵着闹到领导跟前,搞得领导焦头烂额,最后直接拍板,让杨洁兼任制片人,当制片主任的领导,吵闹才罢休。
就这样,新中国第一位女制片人诞生了。
《西游记》剧组的演员更是“重灾区”,没有哪个没被她骂哭过。
饰演玉兔精的李玲玉,因为是第一次演戏没有经验,在片场常常被杨洁骂哭,到最后,她在杨洁面前大气都不敢喘,平时见了杨洁都要绕道走,躲得远远的。
杨洁雷厉风行的性格,也为她日后的孤独境遇埋下了祸根。
导火索是众说纷坛的新加坡商演事件。
当杨洁组织西游记剧组前往新加坡演出时,章金莱、马德华、闫怀礼却同时请假。
后来,她才得知,三人瞒着她和徐少华一起去外地走穴商演,气得她当众批评了他们一通。
自此,矛盾彻底激化,三人和杨洁分道扬镳,剧组其他演员也不再和杨洁往来,因为“那三个主演不许他们上我家里来,如果来了就不许去新加坡;还听说他们到老阮、王台长那里去告我。”
《西游记》大火后,台前的演员享尽鲜花和掌声,只有杨洁饱受孤独和凄凉。
后来,杨洁在家中一看到《西游记》就换台,整整十年没看过。
《西游记》成了她心中永远的痛,“人和马一样,到了没用的时候,谁还会关心你的生死呢?”
那匹驮着唐僧西天取经的白龙马,现实境遇并没有如剧中一样荣耀加身,而是沦为一处被人们观赏的取景点,住在脏乱的马厩里,潦倒而死。
杨洁说自己就是那匹白龙马。
03
如今的时代容不下杨洁
看到杨洁受尽冷眼嘲讽,王崇秋很想为她说句公道话:
“她算是一位严厉的导演。六年时间,剧组里这么多人,这么多戏,她要是不严厉,怎么能当好‘家’呢。”
可以说,没有杨洁,就没有如今的《西游记》,更没有名利双收的师徒四人。
就拿《西游记》中最被后人称道的实景拍摄来说,这是杨洁据理力争换来的。
当杨洁提出要拍实景时,有很多反对的声音。
杨洁认为,《西游记》重在一个“游”字,搭棚拍摄怎么体现西天取经的难呢?
同时,这也是为了扬长避短。
当时国外也有翻拍,作为一个神话题材的剧,我们的特效技术比不过人家,但拼文化底蕴,他们肯定比不过我们,名山大川就是中国文化最好的名片。
虽然上面同意了,但实景拍摄依旧艰难重重。
有人向领导举报说剧组借机到处旅游,紧接着,上面派过来调查小组,和剧组同吃同住同劳动了10天后,他们才发现,没想到剧组这么苦,立刻打报告帮他们追加了一百万。
那时候取景地还没有开发,有的地方连招待所都没有,剧组的住处简陋,时不时还有老鼠造访;剧组转场也是跋山涉水,杨洁还曾差点掉下悬崖。
正是杨洁的坚持,这才让祖国的大好河山能跟随着《西游记》一起名扬世界。
更不用说后来《西游记》拍了15集后被腰斩,也是因为有杨洁组织大家借钱,才有了后面的10集。
为什么西游记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杨洁一句话道出了真相:“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
对比现在的影视剧市场,愈发浮躁。
资本主导一切,演员不看演技看人气,导演成了空架子,烂片丛生。
这放在杨洁身上,是想都不敢想的。
首先是选角。
杨洁选角从来不看名气,首开“海选”先河,选演员的唯一标准就是要贴合角色。
当时最火的女演员刘晓庆想演白骨精,杨洁却拒绝了,因为她觉得对方“名气大,气质不对,不够妖气”。
看看如今的影视剧,选演员,贴合角色是次要的,实力也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否有流量、有话题。
一眼望去,国产影视剧几乎全被眼熟的明星垄断,很少看到陌生的面孔,真正的演员生存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小,凭借实力很难有出头之日。
其次,杨洁不允许演员轧戏。
《西游记》唐僧的扮演者换了三位,第一个“唐僧”汪粤,拍了几集后想利用业余时间拍电影,杨洁立刻就放他走了,宁愿再重新找人。
“轧戏”说到底是因为利益。
《西游记》拍了六年,外面的物价都涨了,演员的片酬也没涨,片酬最高的六小龄童拍摄一集只有80元,六年一共才赚了两千多。
如今,想让一个演员在剧组待六年并且不轧戏、不涨片酬是天方夜谭的。
最让杨洁感到心痛的,还是导演地位的下降。
资本主导一切,“投资方、买片方、制片人、大腕,然后才是你导演,选演员有时还轮不到导演……像现在这种潜规则太可怕了。”
看到现在投资动辄上亿的影视剧,拍出的剧却不似从前,杨洁感到心痛。
粗制滥造的布景,假大空的剧本,拿着天价片酬却只会瞪眼嘟嘴的演员,影视剧市场一片乱象。
现在,几乎看不到纯粹的为了艺术追求而诞生的影视剧了。
杨洁曾被问过,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最想生活在哪个时代?
即使经历了被非议、被排挤的痛苦,她还是想活在当下。
图源:新视界
也是因此,我们才感到庆幸,杨洁生在国产剧的巅峰时代,缔造出经典。
放到如今的时代,根本没有杨洁的容身之地。
烂剧频出的年代里,我们愈发怀念过去的国产剧。
那个时候,拍一部电视剧常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西游记》25集,制作时间6年;
《红楼梦》36集,制作时间5年;
《三国演义》84集,制作时间5年;
《水浒传》43集,制作时间3年......
那是一个纯粹为了艺术的黄金年代,感到庆幸的是,我们有过。
现在,经费足了,特效更精细了,可我们的影视剧为什么却没有变得更好呢?
点个「赞」,谨以此怀念杨洁,怀念那个有纯粹的艺术容身的时代。
参考资料:
1.《敢问路在何方:我的30年西游路》
2.《杨洁自述:我的九九八十一难》
3.今报网《86版《西游记》导演杨洁去世》
4.华商报《杨洁:如果让我挑,我肯定拍<红楼梦>》
监制:视觉志
编辑:哈酥
微博:视觉志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mdKWM0MwMMeM6V6oyBn-A
今日互动
你看过86版西游记吗?
还有那些电视剧是陪伴你度过童年的呢~
经典,永不磨灭的回忆!
@fanqycpa: 经典永流传~
怀念,
致敬!
@天晨: 致敬!
武林外传 家有儿女 龙门镖局 白蛇传 宝莲灯 ......
@小宇: 也是本饼干满满的童年回忆!
@小宇: 还有新白娘子传奇
经典永流传!杨洁导演的高风亮节,一腔热枕令人感动!艺术造诣更令人倾佩!
谢谢您
经典中的经典!百看不厌!那时是为了艺术!现在确实拍不出这种水平了!西游记续集就全是科技与狠活,看两集就不想看了
经典永流传
经典之作,伴随70后的成长,让她永远一代一代的传承!同时怀念杨洁导演和向您致敬!
时势造英雄,如果是搁到现在的环境,恐怕就不容易善始善终了~
时势造英雄,如果是搁到现在的环境,整个剧恐怕就不容易善始善终了~
之前的老电视剧都拍得质量很高,但四大名著的电视剧里,个人认为西游记是拍得最好的。86版西游记也成了后来无法超越的记忆。向老艺术家致敬!
@书虫一口: 是的,致敬~
经典,永不磨灭的回忆!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利益大了,为利益而来的人挤压了为事业而来的人。不论什么事业,一火就没经典了。现在哪个电视剧拍摄前先办培训班的?看老板电视剧的人物造型,一钗一环,一针一线都有来处,都有故事,再看现在的,工厂流水线的感觉,就从批发市场划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