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被家暴35次,她们才选择报警……
“中国在建立反家暴社会支持体系的过程中,经历着观念、制度、体系的撕扯与磨合。对家暴“零容忍”已成社会共识,但在每一个具体个案中,“反家暴”推动者们看到的是受害者复杂的生存困境。”
作者 | 徐倩影
题图 | 《不完美受害人》
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
过去一年,由北京市东城区源众家庭与社区发展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源众服务中心”)运营的“家暴求助”微信小程序,共收到1117条在线咨询,完成了6000余次危险性自评,其中,家庭暴力占到总求助量的90%左右,未成年人咨询占比30%。
每天早上,源众服务中心项目官员王卓盈会将前一天的所有在线咨询内容导出,包括个人信息、家庭暴力类型、最近一次发生家暴的时间、受家暴时长等,归纳梳理至Excel后,再发到志愿者律师群,待他们进行回访。
(图/《不完美的她》)
在回访过程中,大部分咨询者留下的电话号码根本无法接通,有的人会等律师自我介绍结束后挂断电话,有的人会直接拒绝添加微信好友,有的人即使添加为好友,也会表示暂时不用回访了……最终可以形成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的个案仅占全部咨询的3%。
“当恶性家暴事件在网络上迅速发酵时,家暴求助小程序的访问量就会迅速增加,电话咨询也会随即变多。”王卓盈说。然而,“难以离开”是家庭暴力的特征之一,也是处理家暴个案的难点之一。
01家庭暴力是暴力行为,是一种权力控制
今年3月,刘小晓与前夫协议离婚后,在商谈财产分割问题时,遭到前夫的暴力殴打,导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双腿无法行走。刘小晓告诉王卓盈,她的主要诉求是要求前夫赔付所有医疗费用,并完成离婚财产分割,归还属于她的个人财产。
截至7月末,刘小晓的双膝已经经历了大大小小共7次手术。“4月19日,刘小晓收到伤情鉴定书,经司法鉴定为轻伤二级,在当地派出所完成笔录后,民警却建议双方当事人调解。”王卓盈表示,一般情况下,只有公安机关立案,才能进入司法程序。
在具体的家暴案件推进过程中,人为推动很重要。为了帮刘小晓推动案件进展,王卓盈和负责的律师决定前往当地,与派出所民警进行沟通——必须得立案。
王卓盈入行一年。她原本以为法律如何规定,相关部门便如何执行,但事实并非如此,法律规定与公检法实践之间确实存在鸿沟。比如,遭受精神暴力的人去报警,虽然法律上有所规定,但很可能达不到行政处罚的标准;一些家庭暴力行为,被认定为夫妻矛盾、家庭纠纷,只能一次次调解;一些地方法院,至今也无法出具家暴受害者申请的人身安全保护令。
源众服务中心创始人李莹说:“家庭暴力是暴力行为,是一种权力控制。而家庭纠纷也许有暴力行为,但可能是偶发的、冲动之下的推搡,不会特别严重。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夫妻双方的关系是否平等。”家庭暴力与家庭纠纷的表现形式和权力关系,完全不同。
美国家暴咨询专家伦迪·班克罗夫特在《他为什么打我:家庭暴力的识别与自救》中写道:“‘家暴’一词,关乎权力。”意思是,某人利用力量的不平衡去剥削和控制别人。只要存在力量不平衡,比如男人和女人之间、大人和小孩之间,或者富人和穷人之间,有些人就会利用家暴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由此看出,如果夫妻正在经历严重的家暴,并形成了暴力循环,一味调和,可能会给当事人带来很大的人身安全风险。
02很多人认为这是“家务事”,向外界求助充满耻感
在家暴求助小程序上,咨询者可以通过危险性自评,判断自己的处境。危险性自评的结果分为高危、中危、低危三个等级,小程序会根据测试结果给用户对应的建议。“高危”建议尽快寻求外部帮助,“中危”要建立应对意识、开始采取措施,“低危”是建立有效沟通方式。
除了自评,王卓盈也会通过用户在线咨询里的自述、受家暴时长和最近一次发生家暴的时间来综合判断家暴的危险性。对于危险级别较高的咨询者,她会优先安排律师进行回访。
然而,“只有非常坚定要与施暴者分开的人,或者本身对家暴敏感度比较高的人,才会接受律师的回访”。
(图/《回来的女儿》)
王卓盈认为,大部分咨询者最终选择拒绝回访的原因是,家暴发生后不久,施暴者会进行道歉,两个人重归于好,进入蜜月期。大部分受害者在非必要情况下,并不愿意回忆被家暴的经历。
李莹在《走到春暖花开:一位女律师办案手记》中提及的冬梅与丈夫田强、山桃与丈夫卢旺、杜鹃与丈夫王大川等人,都循环往复地经历着家暴的三个阶段,即矛盾爆发期、蜜月期和矛盾聚集期。
丈夫因为无关紧要的事情对妻子大打出手,二人进入矛盾爆发期;等情绪宣泄完,他再回过头向妻子道歉认错,两人重归于好;好景不长,夫妻双方会再次出现轻微的摩擦和暴力,直到矛盾再次爆发,进入矛盾聚集期。这种循环式的家暴,严重程度会逐渐升级。
家暴的本质是一种长期的、反复的、系统性的行为。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在第一次发生家暴时有效应对,家暴可能就会无数次地发生。
截至7月底,家暴求助小程序共收到1117条在线咨询,而源众服务中心向求助者提供的紧急生活救助金、紧急心理支持和紧急法律援助,却仅占咨询量的3%。
关于求助咨询数与最终形成的个案数相差甚大,李莹在采访中表示,这种“倒三角”情况反映了家庭暴力求助的艰难性,很多人依然认为这是“家务事”,向外界求助时会有耻感。
这种耻感的产生基于传统的家庭观念、个人对于家暴不自觉的恐惧,以及亲密关系中的难以启齿,这是一种复杂且矛盾的内在感受。
03很多经历家庭暴力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遭受虐待
27岁的张琦,在过去一年里多次遭到前夫对她的暴力行为,先是辱骂、推搡,再到暴力殴打。两人离婚后,前夫还不止一次求原谅,张琦有过动摇,直到有一次两人逛街时,前夫再次将她推倒在地,并动手打了她。
张琦将被打的遭遇告诉父母,表示想报警。她得到的却是父母的否定——不想将事情闹大。她鼓足勇气去报警,民警认为这属于伴侣闹矛盾,并未出具告诫书,但当面批评、教育了前夫。至此,两人才彻底分开。
在对家暴的认定中,不仅公权力存在不确定性,处于家暴中的受害者的生活环境、父母的观念、周围人的意识,也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对于家暴行为的认定,一部分家暴受害者甚至需要反复从外界获得确认。
(图/《都挺好》)
“这样的经历到底算不算家暴?”这是在家暴求助小程序的后台,询问最多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以下简称《反家庭暴力法》)中的解释,明确的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大多数经历家庭暴力折磨的人,很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正在遭受虐待。调查显示,面对家暴,女性平均被虐待35次才选择报警。
一直以来,公权力如何介入家庭关系,存在很多说法。有人认为“清官难断家务事”,因家庭作为公民的私人空间,传统观念认为公权力一般不便过多干预;也有人认为,公权力的过多介入,有可能激化夫妻矛盾。
王卓盈在协助解决家暴个案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民警不愿开告诫书,法院不愿出具人身安全保护令,一些律师对当事人(受暴者)所处的多重困境是漠视的,也很难理解当事人常常表现出来的纠结、摇摆和退缩。
李莹在采访中表示,她会送法官《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希望他们能看到身处男权压制下的女性的真实处境;也会送上野千鹤子的《始于极限》《快乐上等》给律师朋友和心理咨询师,因为只有建立更加开放的性别观念,他们才能在受害者找上门时,提供所需要的支持。
任何法律制度的推广与应用,都伴随着学习、理解、适用的过程。《反家庭暴力法》刚实施时,李莹和她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对公安、妇联、律师、社工等全国各地基层执法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业的家庭暴力知识、社会性别观念等。
04受害者平均要有7次反复,才有可能彻底摆脱暴力关系
有网友说,自己的母亲二婚后,被打了20年,他也被打,于是结婚后带着母亲一起生活。不承想母亲又跑回丈夫的家,结果再次被打,闹得全村人都知道了,大家报警,找村干部、找妇女主任,然而最后母亲还是原谅了丈夫,但网友表示自己不会原谅。也有网友表示,曾几何时,自己非常看不起和母亲一样遭受家暴且长时间隐忍的女人,不明白她们为什么没有骨气离开……
在《走到春暖花开:一位女律师办案手记》中,李莹提到了冬梅的故事。2016年,因为遭受丈夫家暴,冬梅抱着3岁的孩子从家里逃了出来,李莹帮助冬梅申请到首个人身安全保护令,并帮助她顺利完成诉讼离婚,帮她找到合适的出租房,妇联也帮孩子办理了转学。但没过多久,冬梅又回到前夫身边。
李莹说:“从源众服务中心大量的个案情况来看,大部分遭受家暴的受害者会选择继续留在婚姻里。无论她是撤诉,还是复婚,我们都会尊重本人的真实意愿,理解她的选择。因为我们不是她,她最后的选择,有她的理由。”
(图/《都挺好》)
为什么家暴受害者难以离开?李莹在自己的书中写到,这与受害者面临的多重困境有关,也与特殊的心理状态有关。在大众认知里,家暴往往被认为是小事,是家丑,家丑不可外扬,这些观念像枷锁一样禁锢了她们的思想;家暴受害者缺乏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又很久没有工作,如果离婚,没法养活自己和孩子;还有人是为了孩子,认为孩子不能没有爸爸——单亲家庭很多时候会受歧视;她们甚至会受到威胁,如果想再婚,施暴者就扬言要杀害其全家。当然,也有公权力介入乏力、支持不足的原因。这些原因往往交织存在,让她们陷入现实的困境里。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雷诺尔·沃科在对数百名受家暴女性进行研究后发现,很多经受家暴的妇女会因为习得性无助,变得难以离开施暴者。雷诺尔·沃科将这种特殊的心理与行为模式称为“受虐妇女综合征”。
李莹说:“长期遭受家暴的女性一直处于恐惧、焦虑、无助、认命的精神状态里,内心处于一种瘫痪状态,她们会不自主地强化对方的能力,矮化自己的能力,没有办法客观地认识现实状况。”
另外,长期遭受家暴者还会出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李莹解释说:“劫匪与人质在相处的过程中,双方的心理会发生变化,人质会理解劫匪,会认同劫匪,如果劫匪有一些非常温情的行为,人质会很感动,以失去理性的状态对待劫匪。”
研究显示,受害者平均要有7次反复,才有可能彻底摆脱暴力关系。
就像电影《消失的她》中,沈曼对李木子说:“你不要相信一个赌徒会改。”李莹说,同样,施暴者也不会主动停止暴力行为。
05反家暴,需要建立多机构联动的社会支持体系
在具体的家暴个案中,如果受害者需要法律支持,王卓盈首先判断家暴受害者是否存在伤情,如果有,先取证——去医院检查,拍伤情照片,将其作为固定证据进行保密式保存。她会告诉受害者先下载网盘,上传照片后设置为私密状态,并设置密码。
2016年后,源众服务中心将服务调整为以法律援助为核心的综合性支持模式,同时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医疗救助、心理支持、生活救助等多方面的支持服务。
“反家暴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家机构无法解决家暴受害者的所有问题。”李莹认为,反家暴需要建立一个多机构联动的社会支持体系,这里面涉及派出所、社区、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医院、学校、民政、专业性社会服务机构等多机构、多部门的支持。而当下,中国反家暴的联动机制并没有有效建立起来,庇护机制也没有被有效激活。
(图/《乔家的儿女》)
《反家庭暴力法》中明确表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反家庭暴力工作。然而现实情况是,妇联没有行政执法权力,调动各部门的能力很有限。在具体的联动机制中,以什么样的方式联动?谁来牵头?如何配合?结案标准是什么?
目前国内各地区的庇护所大多设立在救助站,可提供10日的庇护,但地点偏僻,也无法提供专业性的服务,入住门槛较高,知晓度非常低。而在美国的庇护所,遭受暴力的女性可以在庇护所居住3—24个月,并得到综合性的庇护,包括法律援助、心理支持、就业培训等。
李莹从2002年开始关注妇女儿童权益,受理了500起与家庭暴力、性骚扰、抚养权有关的案件。作为中国反家暴的见证者与推动者之一,她感受到大众对家暴“零容忍”的社会共识已经形成;在具体的家庭暴力案件办理过程中,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时间大大缩短,现在最快仅需6小时;公安机关出具家庭暴力告诫书的数量也明显增多。另外,部分城市成立了妇女和少年儿童权益保障专业化人民法庭,法官的理念、专业性、专业水平更高。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刘小晓、张琦均为化名)
运营:鹿子芮
排版:陈亦奇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qTMPLz_bQ3o7xb6nL8zjw
今日互动👩
你如何看待这种状况呢?
你认为如何才能逃离家暴困境呢?
一个普通男性无时无刻都在被网爆现实中被歧视被压榨为什么没人发声就因为是男性??????
@呵呵: 你可以发声啊,你了解情况,你为他发声,不就是有人发声了吗?莫非,你是机器?
@呵呵: 大家网暴的是
@呵呵: 你是觉得家暴是对的?
@呵呵: 大家网上针对的都是道德败坏价值观扭曲的人,跟一个普通男性有什么关系?还是说你认为家暴及其他对社会对弱势群体造成伤害的行为是一个普通男性具有的?
@呵呵: 既然没被人平白无故的伤害又为什么要替他们发声
@呵呵: 那你得问问你的前辈,为什么把路走窄了
@呵呵: 有关现实中被歧视被压榨的新闻不少,只不过你没看。而且你这番话特地地指出性别,已经是挑起男女对立了。打工人被歧视压榨是普遍的对人的,这不仅仅是对男性的。加上本篇文章讲的是家暴,你可以自行编辑撰写文章来说你所谓的关于现实中被歧视的文章。而不是在家暴的文章下谈歧视。
无法理解家暴的人和忍受家暴的人什么心理,
@公孙晴: 家暴的就是所谓的想成为上位者,通过家暴来体现自己的“厉害”。忍受家暴的就是对于家暴的概念不清晰,以及向外界询问得到的回答是所谓的“夫妻矛盾”,极强的从众心理,自己不掌握主观性
@公孙晴: 我不是说家暴对哈。家暴的人可能有这种情况,两口子吵架然后互相把祖宗从上到下问候了一遍,这时候可能就有人要动手了
推荐电影#我经过风暴#
@你好: 乐
@你好: @你好:乐
家暴不只是个人和单个家庭的问题,还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正视家暴,正视受害者,帮助支持受害者,是整个社会需要努力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尽量尽绵薄之力的
@明天: 赞!
显而易见的是这种问题正在被资本无限制的放大
@显而易见的是这种问题正在被资本无限制的放大: 脑袋有问题就去治
最可怕的是报警之后,不分基层民警同志居然和稀泥,把家暴等暴力事件归结于“家务事”不予受案,不惩罚施暴者,让被害人限于深渊无法自救以及寻求外界帮助。!
我希望日后我们国家公安干警能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因为只有女性才会共情与女性。
@野生法律人士: 你被家暴了?我怎么没见过和稀泥的情况?女的想离婚男的拦得住?
@野生法律人士: 家暴的受害者只有女性吗?男性被家暴就不算了,一说到家暴,就默认是男性施暴,是吧?真双标下头。为被家暴者发声,惩戒家暴者,不是为了让你在这搞区别对待。
@执剑人: 我就是被家暴的男性,既然您不清楚大部分被家暴的男的都是被谁殴打的,就让我来告诉您。家暴男性的大部分是男性,就是那些暴力且拿弱小出气的窝囊废,您以为您在为男性说话吗?不,您其实是在为家暴犯说话!这些人是罪犯,他们在外面忍气吞声,回到家里却觉得自己是天王老子,打老婆、儿子和女儿。
看到”家暴被认为是家事“的时候,想到”离婚难道不是家事“。如果被家暴,果断离婚,希望不要被拦着,”这是家事。“
每个女性从小到大都会经历性骚扰,无论是行为上还是语言里,又或是网络上,游戏里。。。。
@1: 好一个 “每个”“从小到大”
@1: 好一个“每个”好一个“从小到大”,男性被家暴的也不见得少,亲眼见过他媳妇当众啪啪的打他耳光,他太老实不还手,据说在家这是经常性的。这社会上用性别来区分事情重不重要是最不要脸的事,利益和权利面前总叫嚣“男女平等”,遇到事了总是叫嚣“女士优先”和“女性弱势群体论”,同样的事谁来为男性发声?我不想搞性别对立,只是就事论事。
?为什么用“她们”不知道35这个数据怎么来的真实性如何,这条新闻标题党,违背一个新闻的三要素,疑似挑起男女对立。
在外过不如意的怂狗只能回家对着自己媳妇耍威风了
@麻麻的泪: 就是,这种疯狗快死去吧,恶心
@麻麻的泪: 嗯
家暴是一种不可理喻,也是没有人性的垃圾行为。
真不可忍受
与此同时,男人被家暴并不会报警
@哈哈: 这个还是看个人抉择,不一定。家暴受害者,可以选择报警或者不报警,但还是建议报警,无论男女。
我和马云平均一下,我也是千万富翁
合着受害者全是女性,男性遭受家庭暴力被漠视岂不是更大的一种暴力吗
@6: 怎么?你被家庭暴力了吗?你大可以睁开眼去看看有几个受害者是男性又有多少受害者是女性
@。: 你没见就是不存在了吗?你睁开眼看看了吗?对待男性施暴者就是确认无疑,对待女性施暴者就视而不见了?可真双标,别人为男性受害者发声就不行?
@。: 你对男性受害者不关心是因为你是女性,你巴不得所有男性都被家暴
@6: 老婆当你面出轨是一种什么感觉,这算是家暴吗
坚决反对家暴。
要对家暴有正确的认识,国人传统的错误认识是家暴只是男人对女人的肢体暴力,却很少有人提及女人对男人无穷无尽语言和精神上的折磨和暴力。
奢求啥?自己是自己的上帝/撒旦,别依赖个体或团体,让自己的肉体和精神上强大起来吧
都在谈看不见的家暴,在中国目前的婚姻存续关系中,有多少冷暴力的存在伤及着多少无辜的人。
太可怕了😫
我在四川,请把标题的她换成他。
冷暴力算不算家暴啊?
@22: 算
中国仅仅只是当家庭纠纷在调解而已,没有真正帮助受害群体,不管是身体上的安全保护,还是家暴过程中的PUA造成心理上的自我弱化、离婚后的二次就业等问题。所以我们只能一次次对着无法离婚、诉讼离婚败诉、离婚冷静期被丈夫捅死等新闻无言叹息
父母一辈有时候之所以会劝自己的孩子忍受,绝大部分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施暴者或者是受虐者,这是传统观念造成的,农村地区老一辈的家暴家庭超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