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 年!键盘侠谋生工具的漫长旅途
之前我为大家做了不少键盘的科普和推荐视频,键盘也是我们节目的本命物品,如果没有键盘,我又怎么能成为键盘侠在大家面前疯狂输出呢,喝水不忘挖井人,本期视频我就为大家讲讲键盘的前世今生。
打字机时代
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脑键盘,主要起源于打字机,早在 1714 年就出现了类似形态的雏形。不过当时这玩意太不成熟,既没有投入量产,也没有留下任何的设计图和具体物件。
直到 1868 年,美国人肖尔斯设计的一台打字机才终于成功推向了市场,将打字机带进大众视野,肖尔斯因此也被称为“打字机之父”。
而当人们真的用上打字机之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受制于当时的制作工艺,打字机打字速度跟不上打字员的手速,如果按键连击的太快,就容易卡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肖尔斯对大家的打字习惯做了调查,统计了什么字母最常用,什么字母用少用,并将最常用的几个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最大限度增大重复敲键的时间间隔;
从而避免了卡键,从根本上解决顾客手速过快的问题,甚至还在到处宣传,这种排列方式是最科学、最合理、打字最快的。它就是我们沿用至今的 qwerty 键盘布局。

就像是有的手机散热不行被投诉手机太热了,厂家二话不说就把你给降频了,完事还问你现在还热不热。夺笋啊。
尽管 qwerty 键盘是反向优化的产物,但在 1888 年美国的一场打字比赛中,一位使用 qwerty 键盘的选手,用自己独创的的盲打手法,以碾压性的优势拿下了冠军。
大家一看,最牛逼的职业选手用的都是这种键盘,那肯定是这种键盘最好用了。
之后随着生态的建设,qwerty 键盘的地位也就被确定下来了。以至于后来出现的设计更合理的 Dvorak 和 MALT 键盘,也没能撼动 qwerty 键盘多年积累的市场优势。
不过好在这些跟我们用拼音输入法的人没什么关系。

现代键盘时代
说完了打字机,我们再看回键盘,它们在设计上是一脉相承的。打字机在按下按键时,对应的字符会通过杠杆,锤击打到油墨条上,相当于开启一个个开关。
键盘也是类似的思路,只是开启的是电路板上对应的信号。而键盘的开关,就是我们所说的键轴,对于键盘至关重要,也是我们下面内容的重点。
当时的键盘可谓群雄并起,有机械触点式键盘、磁簧键盘、屈蹲弹簧键盘、静电容键盘、薄膜键盘和机械键盘,不过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后,就只剩下机械键盘、薄膜键盘和静电容键盘了。
而静电容键盘由于价格昂贵,没有走进大众的视野,因此现代键盘的历史,基本就是机械键盘和薄膜键盘的相爱相杀史。

机械键盘初见锋芒
起初薄膜键盘不太成熟,甚至在 1979 年发布的电脑 Atari 400 上搭载的薄膜键盘,就真的只是一层薄膜而已。因此在同行纷纷不给力的情况下,机械键盘率先称霸。
而要说到机械键盘,那就不得不提 cherry 这家公司了。
Cherry 成立于 1953 年,看这个时间点,机智的观众姥爷们就不难猜到它是半路出家去做机械键盘。的确,cherry 刚开始的主要业务是各种电子元件的开关,后来才增加的机械键盘业务。

虽然当时入局机械键盘的企业不在少数,如美国的 IBM 和日本的 Alps,但是 cherry 不光在早期就掌握了黄金十字触点的核心技术,而且在键盘的核心部件——“键轴”上:
有着无与伦比的大杀器,即在1983年推出的里程碑式产品MX系列键轴。
这些键轴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即便到了38年后的今天,MX轴依然是全球最畅销最高端的键轴,也就是现在的买机械键盘时看到的cherry轴或者樱桃轴。

此外,cherry 还在 1983 年引入全自动化生产线,对比之前的手工焊接生产,产能一下子就从每年 1000 万增长到了每年 2 亿 400 万,而且不合格率仅为千分之一,大幅降低了机械键盘的生产成本。
自此,cherry 的 MX 轴和键盘不但有良好的手感和可靠性,巨低的生产成本,还有专利保护。
cherry 就在这种多重 buff 加持下一路开无双,把当时的键盘友商干的满地找牙。甚至由于 MX 轴过于优秀,还顺带把自家后来推出的 MB、ML 和 MY 轴也挨个锤了个遍。

薄膜键盘后来居上
不过好景不长,时间来到 90 年代初,薄膜键盘发育成型。它用一张薄膜代替了机械键盘一个个单独按键开关,虽然手感和寿命都不如机械键盘,但它超低的售价正好迎合了个人电脑大爆发的需求。
发展到现在,拼夕夕上一把薄膜键盘的售价甚至能来到十块钱出头。事实证明,低价才是第一生产力。
而且当时的机械键盘面向的还不是个人消费市场,主要客户是一些诸如银行、医疗、政府之类的机构,客户结构非常畸形,价格自然也是从头贵到尾。
而等这些机构都开始给亲爱的员工购置廉价的薄膜键盘后,基本就没机械键盘什么事了。

在市场的冲击下,各家机械键盘厂纷纷退出市场或者扭头做薄膜键盘。老大哥 cherry 也深感自己大势已去,不断缩减生产线;
但还是勉强保留下了一小部分,当时机械键盘也只剩下了 cherry 一根独苗,这也为后来机械键盘的复苏埋下伏笔。
游戏时代机械为王
转折出现在 2005 年,很多 80、90 后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当时魔兽、CS 等竞技游戏可谓如日中天,异常的火爆。而对于那些游戏玩家而言,手感是至关重要的。
当时一家丹麦的游戏外设品牌赛睿看中了机械键盘的潜力,向 cherry 采购了一批MX轴,并推出了首款搭载黑轴的游戏键盘 Steel key 6G,在手感上对薄膜键盘形成降维打击。

正如乔布斯说的那样:用户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除非你拿到他的面前。
很多用户在体验过 Steel key 6G 后,纷纷感叹,原来键盘手感也可以做的这么好。机械键盘因此也受到当时游戏玩家的大力推崇,连很多职业选手都在用。
之后,越来越多的键盘厂家找到 cherry 采购机械轴,机械键盘的品牌进入了百花齐放的阶段,但是机械轴基本都是清一色的樱桃轴。至于其他品牌轴体,就只能混迹于低价的入门键盘市场了。
国产轴体崛起
虽然在机械键盘浴火重生后,cherry 重回机械轴的王座,但在国内,售价高昂的 cherry 轴对于很多普通用户来说,往往不是首不首选的问题,而是压根就不在考虑范围内的问题。
再加上 cherry 后期搞了限量供应,品控还翻了车,各种臭轴、发涩、弹簧音问题不断,这也给国产轴体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最早的国产轴体是凯华黄轴,它搭载在 2011 年凯华和雷柏联合推出的雷柏 V7 机械键盘上。这款轴基本是完全“借鉴”樱桃轴的产物,手感介于樱桃红轴和黑轴之间,定价 299 元。

虽然品质一般也不算便宜,但对比于动辄七八百元的樱桃轴键盘,也算是大大降低了机械键盘的购买门槛。
后来这款黄轴经过多次改良,在按键寿命上第一次有了与 cherry 一战的能力。
再后来,凯华更是自主研发出了口碑一流的 BOX 轴,正式吹起了国产轴体崛起的号角。
在此期间,高特、佳达隆、冠泰、雷柏这些国产轴厂商,也如同雨后春笋般涌出,在机械键盘大热的今天,与 cherry 一起争夺市场份额。
虚拟键盘真不错,系统内置的输入法
快两年的机械键盘玩家,前后经手的已经不计其数,总结的经验就是注重细节的就是一分钱一分货
沙发
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