饼干画报 饼干画报
  • 前沿资讯
  • 有趣青年日常
  • 心灵驿站
  • 实用干货
  • 城市探索指南
  • 纪实·大美中国
  • 中国国家地理
  • 关于饼干

读书永远学不到的能力是什么?

2年前实用干货
32,397 41 189

640-39

本文共有 4400 字

 

读书永远学不到的能力是什么?

非常简单,就是行动的能力。

事实上,真正令我们得以成长,得以变得跟过去的自己不一样的,是读书和学习,还是行动呢?当然是后者。

这是一个极其简单质朴的道理,但能够做到的却寥寥无几。

为什么呢?因为大脑是偷懒的,它总是会倾向于走最短的路径、用最节能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因此,我们总是会把囤积当成消化,把「看了」当成「会了」,把读书时获得的新鲜感、刺激感、启迪感,当成自己切切实实获得成长和改变的证明。

所有这一切,无非是一种「获得的幻觉」罢了。

想一想:

  • 有多少课程,你学了之后就抛诸脑后,当时觉得很有用,过后却还是按照老样子去行动?

  • 有多少本书,你读的时候觉得醍醐灌顶,读完了也就过去了,甚至都淡忘了自己读过它?

  • 有多少道理,你觉得自己懂了,但生活还是照旧,压根没有任何变化?

很多时候,我们缺的其实不是大道理,而是按照道理去尝试和行动。哪怕只是迈出一步,也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过度地追捧读书、学习,其实也相当于是一种逃避。逃避什么呢?逃避真正有效、能够对自己带来改变的行为。

所以,我的观点一直是什么呢?行动才是核心。其他一切知识,其实无非都可以分为两种:

  • 要么,是关于世界如何运行的原理,这种属于行动的「why」,亦即我们必须遵循的规律、原理和框架;

  • 要么,是关于我们如何干预世界的方法,这种属于行动的「how」,亦即我们可以采取的步骤、方法和指引。

如果你仔细看我的文章,你会发现,大多数的文章,我其实都是这么一个思路:

  • 首先告诉你,你要采取一个什么样的行动;

  • 然后告诉你,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行动,它符合什么样的规律;

  • 最后告诉你,如何采取这样的行动,你可以怎么做,需要注意些什么。

同样,我也希望每位读者,在读完文章之后,不要只是读了就过去了,更不要只是让大脑停留在「好厉害」「明白了」「我懂了」的状态里面 ——

而是要真的付出行动,让自己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哪怕只有0.1%的改变。

这才是我们真正得到成长、走在「变得更好」的路上的证明。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在种种因素里面,对我个人影响很大的一点,是这么一个原理:「后悔的时间模型」。

1994 年,心理学家 Gilovich 和 Medvec 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发现:

从短期来看,人们更容易为「做错」的事情感到后悔,并会想办法去补救、纠正;

但一旦把时间拉长,不论强度上还是数量上,「没做」的后悔程度,都会远远超过「做错」。

为什么呢?因为,一旦你为「做错」的事情感到后悔,你通常会采取别的举措去进行弥补,最大限度减轻它对你的损害。因此,从长期来看,「做错」所产生的后悔和懊恼,在短期内达到高点,接着就是急剧下降。

但反过来,对于「没做」的事情,你再怎么样也无法去弥补它;反之,它可能会成为你内心中一个永远的遗憾,你会不断往上加码,不断去想着「要是我当时如何如何,就好了」。

这种心态不一定是理性、合理的,但它的确存在,会严重地影响我们的幸福感。

这个原理为我提供了非常大的动力。很多时候当我面临「去行动」和「再等等」的权衡抉择时,只要两者没有显著的差异,并且我能承受最坏的结果,我都会对自己说:

那就不妨试一试吧,毕竟如果不做的话,将来可能会更后悔。

所以我常常说:像我们这些偏内向、敏感、谨慎的人,很多时候其实缺乏的是什么能力呢?「头脑一热」的能力。

很多时候,是否付诸行动,往往就是在一念之间。但是你考虑太多、顾虑太多,就越容易看到种种风险、坏处、不确定性,那么就一定会越来越倾向于不去做。

但长久困在这种模式里,就会使得我们的生活范围和圈子,变得越来越窄,从而,一直都在重复我们熟悉的、习惯的模式,慢慢地失去成长的空间。

当然,这不是说遇到问题,我们不需要去考虑后果,做就是了,而是说,很多时候,过度的权衡和思虑,其实对事情本身未必是有好处的。

所以,我一般会建议这么考虑问题:

1)这件事情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发生了,我能不能承受得起?有没有补救或弥补的措施?

2)这件事情会不会违背我一向的原则、信念和做事的准则?会不会需要我去做一些我发自内心不想去做的事情?

如果对于第一个问题,你能接受;对于第二个问题,你的答案是不会。那么其实,去行动可能就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即使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它也会成为你生命中一个重要的经历,让你的记忆和生命变得更加丰富。

在这几年里,我尝试过很多东西,也踩了不少坑、犯过不少错,但回过头来看,这些坑和错都没有伤筋动骨(高风险的事情,一开始就被我排除掉了),因此我并不后悔。因为正是所有一切我做过的事情,才组成了我的一生。

如果我们始终走在一条四平八稳、毫无波澜起伏的道路上,那这样的生活,岂不是也过于无趣了?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讲过:什么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呢?其实不是一条一马平川的直线,也不是大起大落,而是一条稳步上升、有波动起伏的曲线。

为什么呢?因为大脑既不喜欢一成不变,又存在损失厌恶,前者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平淡、无趣,后者会让我们难以忍受落差。

因此,最好的状态,就是在整个生命的过程中,一方面保证始终不会偏离「主线」,另一方面又能通过「支线」来不断丰富和充实我们的生命。

什么是主线呢?就是我们对生活的满足感。包括事业,家庭,目标,健康,等等,这些占据我们生活大比重、需要我们持续去经营、维护的东西。

而支线,就是除了这些东西之外的,可以不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满足感、成就感、愉悦感的事物,它们可以使得生活充满波澜。

用我在 生活中有很多压力,怎么办?中提到的「幸福感公式」来体现的话,就是这样:

主观幸福感 = 对生活的满意度 + 更多的积极情绪 + 更少的消极情绪。

主线可以为我们提供生活满意度,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平静、稳定、安逸,而支线的作用,则是为我们打开一个个新的可能性,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积极情绪」,让我们感受到激情、喜悦、成就感。

只有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的生命才会是丰富而充实的。

所以,在生活中,我经常使用的一个心态是「游戏感」(可以参见我在 一套令我获益颇多的生活模式 中提到的「实验心态」,基本是一个东西),也就是面对一个挑战,我会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尝试:

  • 它会不会是我接到一个「任务」、开启一条「支线」的契机?

  • 它能否为我提供「经验值」,帮助我提升某方面的技能等级?

  • 它能否为我提供奖励,帮助我更好地去挖掘和探索这个世界?

一旦攻克了这个挑战,它就会成为我生命历程里的一个小小的成就。

看着这些成就不断累积、丰富,不断解锁一些新的可能性,不断揭开地图的迷雾、让自己发现「诶,原来还有这样的可能性」「原来还可以这样操作」……是一件非常令人开心的事情。

进一步,当积累了一定的成就之后,还可能会怎么样呢?触发「隐藏剧情」,获得意料之外的反馈和奖励。

比如:我有一位朋友,前两年创业开了一家公司,他的合伙人是怎么找到的呢?一起玩密室认识的。

再比如:另一位朋友,写了好几年的小说,一直不温不火,这两年剧本杀爆火,投了一下稿试试水,结果就开启了一条全新的职业道路。

诸如此类。

量变不必然导致质变,但质变一定来自量变。在正确的方向上,你每做一件事情,每付出一次行动,无论它多么渺小,都会为最终的「质变」增加一个几率。

哪怕是1%、0.1%,日积月累起来,就能够不断为你生活的可能性添砖加瓦。

因此,对生活保持「游戏感」,在保证主线的情况下,不断地去开启支线,不断地去探索未知的任务和成就 ——

这就是让你的人生充满乐趣的,最好的办法。

有一句经典名言,叫做「懂得了很多道理,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这一生,本质来看,是由种种行动和选择所构成的。而当我们作出选择的时候,我们最需要克服的是什么呢?是情绪的阻力。

当我们在A跟B之间权衡的时候,你选择了A,也就相当于放弃了B,那么,你能否承受放弃B的损失厌恶?

当我们决定接受一件比较艰巨的任务的时候,就必然会想到失败之后的后果,那么,你能否承受失败的痛苦?

当我们决定去做一件未知的事情时,就必然会面对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焦虑,那么,你能否应对得了这种焦虑?

……

所有的这种种问题,如何解决呢?靠读书和学习吗?

不行的。读书和学习,永远无法帮助你真正地「克服情绪的阻碍」,读再多的书也不行。

真正能帮到你的,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不断地直面自己的情绪,投入它,理解它,感受它,然后,试着去跟它沟通,试着去用自己的理性掌控它。

你要克服一个巨大的焦虑,背后是什么?不是道理和理论,而是10次、100次克服较小焦虑的努力。

你要克服一个巨大的恐惧,背后是什么?不是一堆书和课程,而是10次、100次你鼓起勇气往前走的经验。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投资。每个人都懂,投资要在低点买、高点卖,但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做不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无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无法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市场下行时的恐惧,以及上行时的贪婪。

「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是投资的名言,但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是靠不断的阅读和学习吗?其实不是的。是靠无数次的行动,无数次的直面情绪,以及去掌控情绪的努力与尝试。

没有任何的书籍、课程和道理,可以在你受到情绪主宰、脑海中闪过无数负面念头和担忧的时候,替代你掌控自己的大脑,作出思考和决定 —— 这件事必须你自己来做,只有你自己能做。

每一次,当你产生某种情绪的时候,如果你顺应它、逃避它,那么你相当于就告诉大脑「给情绪主导的权重加1」,久而久之,你只会越来越脆弱,无法理性地作出判断。

但反过来,每一次,你坚定地抑制情绪,作出你认为正确的事情,无论结果如何,你都相当于告诉大脑「给理性主导的权重加1」。

这才是让自己掌控情绪、掌控大脑的核心。

因此,每一次当我面临一个较小的挑战时,我经常会采取这样的心态:

我不会想着「好烦,又有麻烦事需要处理了」,而是会这样想:「又有一个机会,可以让我锻炼自己的决策和判断能力了!」

这就是第三个非常有效的思维模型:经验模型。

把一切都当成锻炼自己掌控大脑、练习决策和判断的机会,那么,当真正的挑战到来时,你就不会再有恐惧。

因为你已经做足了准备。

最后,提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意识。

什么意思呢?

我们经常困在日常的生活模式中,上班,回家,走着那条走了成千上万次的路,用跟以往一模一样的方式处理工作,回到家里再用娱乐和消遣把空闲时间填满……时间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过去,我们就这样一天天地变老。

每一天,环境不变,日程不变,我们也就常常忘记了,时间在变。

久而久之,也许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原来时间已经走了这么久,而我那些一直想做的事情,却从未开始。

于是,终究都变成了遗憾。

所以我一直提醒大家,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复盘。

你一定要养成这么一个习惯,定期地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和审视。可以是每天、每周,也可以是每个月。

复盘的目的,很重要的一点,是思考自己在上一个周期里,做了些什么,采取了哪些行动,有没有任何跟过去不同的地方?

如果没有的话,就要当心了:你很可能一直在重复自己的习惯模式,没有真正地去把你的生命、精力和可能性,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

你只是在活着,而不是生活。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叫做:你如何度过一天,就如何度过一生。

跟大家共勉。

——  闲聊时刻  ——

讲了这么多,是不是说读书、学习,完全不重要呢?当然不是。

我希望的是,大家在每天的生活中,如果有时间,如果有闲暇,哪怕只是短短片刻,也不妨抽出来,让自己去做一些事情,让自己跟过去的自己产生一些不一样。

这些不一样加在一起,才构成了我们的生活。

如果这场洪灾让你焦虑心慌,请点进来看看-饼干画报

从明天开始,你想做点什么,让自己的生活发生一点点改变?

无论多么微小,都可以。

欢迎留下你的承诺喔。

THE END

 

文章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pXNtqG6pp4Z_E8nrQK9P0Q

教学 知识
189
本文系作者 @L先生说 原创发布在 饼干画报。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如果这场洪灾让你焦虑心慌,请点进来看看
上一篇
咖啡喝出中国味道
下一篇
评论 (41)
再想想
  • Mark

    "让自己跟过去的自己产生一些不一样。"

    2年前
    • 饼干画报

      @Mark: 👍总结妙!

      2年前
    • 桃桃桃子

      @Mark: 没错!

      1年前
  • 悠悠回首

    说的很好,行动很重要,只有行动才能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2年前
    • 饼干画报

      @悠悠回首: 一起跟小饼干行动起来~🙌

      2年前
  • Ayden

    为了某个目标,做了什么事情,这构建了我们的一生

    2年前
  • 茄子与藕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2年前
  • 睡个好觉

    要自信,要敢于尝试

    2年前
    • 吾问无为谓

      @睡个好觉: 共勉

      11月前
  • E

    又在宣扬读书无用论了,仔细思考思考,为什么都是说读书永远学不到的是啥,而不说只有读书才能学到的是啥?因为读书确实能学到东西,这是你去干其他所有事情的基。

    2年前
    • Peace

      @E: 作者没让你不要读书 ...

      2年前
    • 哲哲

      @E: 因为需要某种技能去读书和学习,不把时间浪费在刷书 这可能是个本质区别。

      2年前
    • Alvin

      @哲哲: So,读书和学习就一定是因为要获得什么?我可以这么理解吗?

      2年前
  • E

    所以说说这些话的人大多都没有认真的把书读完,没有去思考,读书带给人最重要的能力是思考,这种思考能力是你实践的基础,不是说放下书本就可以去干一些实事了,而是把书读透才有能力去做你文中所作的事,所以不要起这种标题了

    2年前
  • 梓

    戒骄戒躁

    2年前
  • 是个帅哥

    说的非常对

    2年前
  • 陈

    读书是为了以后学更多东西,不读书意味以后学不到东西。

    2年前
  • sun

    开始行动

    2年前
  • w(゚Д゚)w

    去尝试以前从未尝试过的许多

    2年前
    • 道自然

      @w(゚Д゚)w: 此篇作者不是说书里学不到东西,是说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要去实践,敢于行动。

      2年前
  • Glory

    付出实际行动

    2年前
  • 大跃

    开始老年生活级别的运动,让自己健康一点

    2年前
  • Maxwell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2年前
  • haha

    其实没有读书学不到的东西,只有天天麻木不思考的人。

    2年前
  • 意童

    人的脑袋是简单且懒惰,行动起来才能更好结合情景给予反馈,读书、学习是加速器、眼镜,行动才是我们真实走过的路啊。

    2年前
  • 这个写的真不错,虽然有看到就是得到的幻视感,但感觉收获满满

    这个写的真不错,虽然有看到就是得到的幻视感,但感觉收获满满

    2年前
  • J

    加油!

    2年前
  • 1111

    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人的认知过程或者说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从实践走向理论,再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一个不断重复螺旋上升的状态。不存在读书无用或者实践无用的极端状态,而是两者有机结合,不断促进不断成长的关系。实践是为了更好的改进理论,理论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实践。

    2年前
  • 前进

    向前迈一步

    2年前
  • 王姣玲sissi

    这是什么鬼道理,读书不是行动吗?呵呵,搞笑

    2年前
  • robin

    目前正处于这样的困境

    2年前
  • 没想好昵称

    行动确实更容易被看到

    2年前
  • 3712

    读书时间久了是会淡忘,但就像空篮子打水,虽然水打不上,但你的篮子会越来越干净

    2年前
  • 立华铃

    从现在开始,坚持阅读,保持独立思考,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2年前
  • test2

    加油呀alert(1)

    2年前
  • nnz

    你如何度过一天,就如何度过一生。

    1年前
  • Elf

    保持新鲜感,想到就去做

    1年前
  • 守望者

    读书重要,实践也很重要!只有迈出一步,生活才会有不一样的起色

    1年前
  • 非同小可

    养成时刻反省,提醒自己的习惯非常关键。

    1年前
  • 加油小仙女

    读书永远学不到的能力是——怎么做人

    7月前
    • 饼干画报

      @加油小仙女: 那可能是书没读对嗷,嘻嘻

      7月前
L先生说
Lachel,专注心理学、认知科学和心智成长,与你一起探索事物本质。
相关推荐
被珠江温柔环抱,能有多幸运?
6天前
北方早餐第一大城,竟然有一万种碳水花样?
6天前
征服滔滔松花江水,它凭的是什么?
2天前
西奈半岛:荒凉之地的别样之美
5天前
41 189
相关文章
「功绩社会」生产大量抑郁症患者:被迫内卷的7个迹象
独自环游世界,探索各大洲未知植物,这是谁的传奇人生?
用画笔记录六大洲物种,她的艺术世界有多令人着迷?
被女王誉为“国家的礼物”,她如何探寻奇幻的植物世界?
Copyright © 2021-2023 饼干画报
北京神奇工场科技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11010801000116号 京ICP备15007699号-8
  • 前沿资讯
  • 有趣青年日常
  • 心灵驿站
  • 实用干货
  • 城市探索指南
  • 纪实·大美中国
  • 中国国家地理
  • 关于饼干
热门搜索
  • 温暖
  • 正能量
  • 治愈
  • 风景
  • 知识
  • 摄影
  • 青春
  • 大美中国
  • 成长
  • 漫画
  • 有趣
  • 爱情
  • 贵州
  • 生活
  • 伤感
  • 文化
  • 心理
  • 美食
L先生说
Lachel,专注心理学、认知科学和心智成长,与你一起探索事物本质。
1 文章
0 评论
189 喜欢
  • 189
  • 4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