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探寻中国最别具一格的河流传奇!
在元代以及明代初期是有施行海运的,像天津便是海、河联运的重要码头,之所以还是选择运河,原因有很多:
1、前期航海技术限制,毕竟海上没有运河平稳,巨大的风浪容易直接掀翻船只;
2、明清时期禁海政策 ;
3、有海盗威胁运输途中的安全;
4、运河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导致了政府的路径依赖 ;
5、后期“漕运利益集团”的阻碍。
打开中国地图,我们会发现中国东部的大江大河,几乎都是自西向东流淌。唯有一条竟以南北走向逐个“贯穿”,包括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在内的一众大江大河。
它是如此特别,也并非天然形成,而是一条长达1794千米的人工运河,即京杭大运河。
▼
它横卧于平原,水中没有惊涛骇浪。
▼
它流淌于田野,两岸没有悬崖峭壁。
▼
繁忙时,它千帆竞渡。
衰落时,它如同被遗忘的角落。
▼
2014年,它与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共同组成的“中国大运河”。作为全球开凿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大运河对我们的文明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今天的我们回望它的过去,又会看到什么?
(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大运河运输的漕粮数量,可以作为衡量王朝权力和稳定程度的尺度;下图是唐代至清代王朝兴衰与运河畅通趋势图,制图@馒头/星球研究所)
▼
在星球研究所看来,它曾见证众多王朝的兴衰,也曾目睹万千众生的命运。
01宏图
公元1271年,元朝定都北京。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都城,第一次北移至燕山脚下,以便同时控扼草原与中原。
▼
于是,一座辉煌的都城拔地而起。
▼
但是此时,长期的战乱、大量人口的南迁,北方的经济优势已然丧失,根本无力供养帝国的庞大都城。而财富日渐崛起的江南远在千里之外,如何才能解决都城的供给?
▼
前朝统治者早已给出答案。
早在隋炀帝时期,便贯通了以洛阳、长安为中心,连接南北的隋唐大运河,用于向北方供应粮食、军需。这种水路运输粮草的方式远比陆路高效,被称为“漕运”。
如今,元帝国定都北京。从地图上看,如果修建从江南到北京的运河,将不再需要绕行洛阳,完全可以截弯取直,直达大都,难度似乎要比隋唐大运河容易许多。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
02难题
大运河的修建者,面对的第一道难题便是——水源。
江南水源充沛,华北平原相对干燥少雨,但北京、山东等地却比江南的地势更高,无法从江南借水流向华北。
▼
在北京,必须寻找水源向南方流淌。元代杰出的水利专家郭守敬,沿北京西北部山麓修建水渠,汇聚白浮泉等诸多泉水和溪水。
▼
为引入足够的水量,甚至有意绕行30千米,最终抵达漕运终点积水潭,这便是“白浮泉引水工程”。
▼
请横屏观看,“白浮泉”引水工程示意,当时积水潭覆盖今北京什刹海、后海一带;明时昌平北部被选为皇家陵地,白浮泉至瓮山泊段废弃,制图@吴昕恬&馒头/星球研究所
在山东,则需要寻找水源,分别流向南方和北方。人们从中部山地寻找水源,并设置多个湖泊用于储水,人称“水柜”。
明代,在熟悉地势的当地人白英建议下,于济宁城北地势较高的南旺,筑戴村坝拦汶河河水。
▼
南旺水利枢纽工程示意,制图@吴昕恬&馒头/星球研究所
再经小汶河至南旺分水口,七分水向北,三分向南,俗称“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这便是“南旺水利枢纽工程”。
▼
在江苏,沿线较多的湖泊可以为运河补水。但在河湖之间需要设置水闸,以防止枯水期湖泊倒吸运河之水。
▼
解决了水源,大运河的修建者,还要面对第二道难题——地势。
京杭大运河北京到天津段、以及山东到江苏段,均存在数十米地势落差。不但会让有限的水源快速流走,快速流动的河水还会给行船带来危险。而且要逆流而上翻越地势高点,对只能依靠人力、畜力的古代,也是相当大的难题。
▼
为此,从元代到清代,人们在沿途设置了数十座船闸。不但可以控制水量、节省水源,还可以通过交替启闭,形成梯级船闸,帮助船只向上翻越高点,或向下渡过急流河段。
尤其是被称为“运河之脊”的山东会通河段,因船闸极多而被称为“闸河”。
▼
请横屏观看,梯级船闸运行原理示意,制图@馒头/星球研究所
而在地势低平的河段,人们还发明了一种巧妙且成本低廉的方式,消减从高处奔流而来的水势,取代运维复杂的船闸。
以河北沧州段为例,有些河段甚至低于海平面。而华北夏季多发暴雨洪水,于是人们在此特意设置数百个弯道,拉长河水的滞留时长,为消减水势创造空间,人称“三弯抵一闸”。
▼
解决了水源和地势难题,运河的修建者又面临第三大难题——穿河。
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与东部五大水系交叉,其中难度最大的便是频繁改道、泥沙俱下的黄河。
▼
元代至清代的大部分时间,也并非像现今这样穿越山东入海,而是在江苏夺取淮河河道入海,巨量的泥沙堆出高悬的河床。
▼
由于黄河水面更高,为防止“穿河”时河水倒灌,人们在两河之间设立大坝阻隔,过船之时或靠人、畜拉动“越堰”,或转由陆路搬至前面的船上。
▼
“越堰”原理示意,这种方式过坝可谓船过必损,需用桐油和石灰填补船体损伤处,制图@馒头/星球研究所
此外,为了减轻黄河泥沙淤积,人们还筑起洪泽湖大堤蓄积湖泊,再让湖水流进较窄的河道,这样便可以利用水流冲力带走泥沙,是为“束水冲沙”。
▼
“束水冲沙”原理示意,制图@馒头/星球研究所
蓄积的湖水不断扩大,也造就了中国第四大淡水湖,即2000多平方千米的洪泽湖的形成。
▼
水源、地势、穿河,便是修建运河的三大难题。
但事实上人们克服的难题远不止于此,还包括修建各种堤坝,修建用于分流洪水的“减河”等。有了这一系列的工程,京杭大运河才算真正登上舞台。
▼
而这个舞台,将为沿线以及整个帝国带来前所未有的辐射力,远超出修建运河以供给都城的初衷。
03 辐射
明清时期,从每年开春时节起,数百万石漕粮、数十万匹丝绸、数不尽的木料、砖石沿河北上,缔造出至高无上的北京城。
▼
但在皇室、朝廷的需求之外,或明或暗的“土宜”,也开始通过运河输送。
▼
南北商品不再局限于当地,而是汇入了以运河为骨干的,覆盖近半个中国的贸易网络。
天南海北的商人、手工业者,沿途城镇的风貌、百姓的生活,纷纷被卷入长河之中。
▼
天津,作为海、河联运的漕运枢纽,从军事卫所变身为数十万人口的商业重镇。
▼
山东临清,扼守卫河与运河的交汇点,一跃成为与“苏杭”媲美的商业都会。
▼
位于“运河水脊”的山东济宁,诞生了“运河第一钱庄”——胡记钱庄。
▼
山东聊城,商人们修建起全国现存最具代表性的会馆之一——“山陕会馆”。
▼
运河与长江交汇的江苏扬州,数不清的商业店铺,看不尽的广陵风光,足足辉煌了上千年。
扬州盐商,更是控制了全国近1/3的产盐量,盐商税相当于国库收入的1/4,诠释了富可敌国的含义。
▼
而借助浙东运河的连接,浙江宁波海河联运,早在唐宋时期便是外贸重镇。
▼
一座座运河城市,从沉寂到崛起、从闭塞到开放,成为明清时期人口最集聚、商业最繁荣的“一线城市群”。
▼
强势的商业活动,冲击着人们的重农观念,手工业蓬勃发展。
▼
“丝绸市镇”遍布江南,机杼之声通宵彻夜。
▼
明清时期,全国八大钞关,大运河包揽其中七个。税收最高时占总额的90%,堪称举世瞩目的“财富之河”。
与此同时,大运河也是当之无愧的“文化之河”。它让南北的融合更加密切,北方的城镇,有了波光桥影的似水柔情。
▼
南方的美食,因小麦种植区的扩展,有了颇具特色的吃面习俗。
▼
丰富的世俗生活,推动文学的繁荣。明清时期的市井、言情小说,上百部与运河城镇有关。
▼
巡演河上的戏班,融合各地元素,各类剧目红遍全国。
▼
帝王权贵、文人墨客、外国使臣,皆通过运河游历。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详尽描述着元代运河的恢弘壮丽。
▼
远渡重洋的苏禄国国王,携340多人的使团,经运河北上南下。
▼
清朝皇帝康熙、乾隆,通过运河下江南,留下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
▼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大运河无尽的繁荣背后,衰落的种子也已经深深埋藏......
04兴衰
持续千年的漕运制度,一方面代表着元明清中央集权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也代表着封建帝国的僵化。
事实上,最先修建京杭大运河的元代,居然大部分时间都以海运为主,向华北运输漕粮。
▼
其中的考量包括,从唐宋以来,中国海上运输的技术就有了长足的进步。海运有着可靠的保障,而大运河却面对时通时堵的不确定性。
自大运河诞生起,大自然从未放弃夺回自己的领地:缺水、淤塞、决溢、洪涝、改道,意外总是不时到来。
▼
这也意味着,当成千上万艘漕船,拥挤在河道中时,任何耽搁都会引起连锁反应。
“一夫大呼,万橹俱停;一舟遭触,数舟并坏”(荷兰,彼得·冯·霍姆的旅行日志)
同时,维护大运河的运行,也要付出高昂的成本。看似设计精巧的船闸,在古代的技术条件限制下,使用非常繁琐。为节省水量,必须聚集更多船只才会启用,通行效率有限。
▼
运河周边本用于农田灌溉的水系,往往优先向运河供水,以保障运河通畅。遇到运河遭遇洪水之时,旁边的农田又是首当其冲的泄洪区 。因维护运河而不断蓄积,水位加高的洪泽湖,也严重威胁周边城池的安全。
▼
其他高昂的成本,则来自于庞大的运维大军。
以明朝为例:每过数千米便配有1名挖泥工,是为“浅夫”。每座水闸配数十人起降水闸,是为“闸夫”。过闸翻坝,还需人力辅助,有时一艘船用人便多达数百,是为“纤夫”。缺水的山东段,还要征派上万民夫开发水源,是为“泉夫”。以及多达10万余人,直接负责运输的“运丁”。
▼
在这些劳力、运丁之上,则是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林林总总高达数十万人。
▼
漕运体系之外,还有各种配套机构,包括驿站、造船厂等,以及户部、工部、兵部协同管理的人员。
▼
明清时期,不断有人提议将河运改为海运,但多数时候都未能实施。一方面,统治者倾向于用严厉的海禁政策,压制开放海洋可能带来的任何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反对声则来自漕运官员,他们认为大运河“藉此为衣食者,不啻[chì]数百万人”(清,丁显《请复河运刍言》)。
但百万漕工的利益,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冠冕的说辞。这些官员所代表的其实是一个庞大的漕运利益集团。
▼
从向百姓征收钱粮,到运转输送、再到河道治理。各种名目盘剥巧取,运送漕粮的有辛苦费。
查收漕粮的有验米费,层层勒索司空见惯:“聚胥吏无数之蟊贼,耗国家无数之开销”(清,黄维梦《停漕论》)。
但是,任谁又能阻挡时代的巨变。在欧亚大陆的另一边,西方历经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即将从海上袭来,曾经的最强帝国,如今宛如百病缠身的巨人。根深蒂固的僵化、腐朽,已无法自我修补,只有打碎它。
▼
公元1851年,太平天国之乱爆发,在运河沿线展开激烈争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
公元1855年,黄河于河南铜瓦厢决口,在山东张秋将运河拦腰斩断,动荡中的清廷放弃了修护。
公元1876年,吴淞铁路正式通车运营,吹响了中国铁路时代的号角。
▼
公元1901年,清政府宣告停止漕运,千年漕运史合上了最后一页......
而运河沿线,百业凋零、人口锐减,极致的繁荣,迎来“极致”的坠落。
▼
大运河也从此被扔在历史的角落里,许多河段垃圾遍地、臭气难闻,连为它申遗的工作人员都曾发出质问:“面对那已经流淌了两千多年,曾经为中国作出巨大贡献,而今却残破、部分段落甚至消失的大运河,我们有充分的自信吗? 为此我们想展开一次讨论,问一问:'大运河凭什么申报世界遗产?”(2005年,中国保护世界遗产走过二十年纪念座谈会讲话)。
其实,无论它千帆竞渡,还是平静流淌,亦或是被大众遗忘,都不能磨灭它对中国的深刻影响。在新的世纪里,我们重新审视它的价值,进行全面的治理。
▼
建起先进的枢纽。
▼
赋予全新的使命。
▼
打造拥有众多湿地的运河生态大走廊。
▼
专门设立六大运河博物馆,铭记前世今生。
▼
通过调水补给,京杭大运河已重新全线通水。虽然它的政治、经济功能大为减弱,但正因如此,才使其摆脱了功利性的外表,让那些思想、情感、记忆等内在美好,获得了表现的可能。
▼
在今天,只要去看看运河边的茶社、戏台,桥上悠闲的行人,以及远处盛开的鲜花。便知道它的强大、它的脆弱、它的繁华、它的衰落、它踏过的时光、与它即将踏过的时光,都已平静地活在了两岸人民的魂里。
▼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周运丁、耿华军
图片:昼眠
设计:馒头
地图:吴昕恬
审校:王昆、夏芽、陈景逸、丁佳昕
头图摄影师:丁嘉一
封面摄影师:王紫颖、朱剑栋
专家审核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所长 吕娟
【参考文献】
[1] 江太新,苏金玉著. 漕运史话[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10.
[2] 蔡蕃著. 京杭大运河水利工程[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10.
[3]李文治,江太新著. 清代漕运[M]. 北京:中华书局, 1995.11.
[4] 袁飞.困境中的挣扎:嘉庆朝政治与漕运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5] (美)黄仁宇著;张皓,张升译.明代的漕运[M]. 北京: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
[6] 邹逸麟著. 舟楫往来通南北 中国大运河[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10.
[7]金诗灿著. 清代河官与河政研究[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6.06.[8]冯超. 漕运、水利与地方财政[D].青海师范大学,2013.
很用心的文章
@666: 很用心的一篇文章,涨知识了,图片也很好看。
用图片串起故事,讲述一条承载中华几千年命运的河流,愿多一点这样的文章和摄影作品
描述得很形象清晰,让人对京杭大运河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配图超级漂亮,让人向往,怀古叹今,勉励青年!
没有想到会做得如此细致!内容丰富。谢谢!
@chocalateHenry: 一条河流,千古华夏!
@HW: 描述得很形象清晰,让人对京杭大运河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配图超级漂亮,让人向往,怀古叹今,勉励青年!
内容丰富,受益匪浅
大运河苏州吴江古纤道,摄影师@江南君z。这个照片是绍兴犭央犭茶湖的避塘吧
圖文水平很高,深入淺出。小編用心了!期待其它高品質文章/攝影
好文章
天宁寺在常州,不在扬州。京杭大运河从常州穿城而过。
好!
精品好文
中国真伟大!
很好
审美真好!画的图真好 有没有公众号同步推荐
这篇很全,很专业,关键照片还很宏伟
江苏的镇江和浙江的嘉兴真残,都具有悠久历史,丰富的人文,在这篇文章中几乎忽略了。。。
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