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有多少极致风光?

每个人的心中
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高原
在那里
你迎着雪山的斑斓醒来

枕着大河的波涛入眠

苍凉的黄土地
堆塑起漫长岁月

穿行的牧马人
身披着异域风情

这些漫无边际的想象
大多散落于中国西部
广袤无垠的各大高原之上
但偶尔也会汇聚一堂
浓缩为一方极致而独特的天地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
正是这样的所在

对大多数人来说
这片位于甘肃中部的地区
并不算十分知名
以至于人们常常将其与“宁夏”混同
而其面积也仅位列省内倒数第二
仅大于以钢厂建市的嘉峪关
然而地域狭小
并不意味着景观的匮乏
声名不显
却更能将其岁月留存

临夏究竟有多少极致风光?
它们又如何浓缩于此?
当我们走进它
便能看到
数千万年的地质演化史
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
在这里如树木的年轮
忠实记录着一朝一夕的痕迹
将临夏打造为一部
阶梯上的高原史诗
01 群山涌动
史诗的第一幕
来自临夏狂野的大地
今天的临夏
是一个典型的高原盆地

它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地带
祁连山之余脉小积石山、雾宿山
西秦岭之余脉太子山、莲花山
在盆地边缘或巍峨矗立

或绵亘百里

两大高原之间
近3000米的悬殊落差逐级跌落
形成“南山北塬”的地貌格局
163座山岭和10823条沟谷
在盆地内部恣意纵横

这般复杂而多样的地形
是如何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实现的?
答案还须追溯到
距今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
彼时的临夏
尚还是一片低洼的湖沼
气候温热、植被茂盛、生灵繁密
尤以大众熟知的恐龙为多
国内发现的最“胖”的恐龙
刘家峡黄河巨龙
便是其中的代表

这些动辄可达数百岁的庞然大物
它们生来、死去
尸骸沉入湖底
连同那里的泥沙和石砾一道
堆积出地球古老的光阴

冲击性的改变
发生于距今6500万年前
大地之下
不断向北漂移的印度板块
俯冲撞向欧亚板块
二者猛烈挤压、地壳开始隆升
大地之上
年轻的青藏高原
以炽烈的火山、倾泻的海水
宣示着自己的诞生
此后数千万年
碰撞之力的余波
不断向北向东扩散
青藏高原外围地区一面抬升
形成黄土、云贵、蒙古等高原
构成中国的第二级阶梯
一面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带
发生更为集中的地壳挤压、褶皱
勾勒出一圈起伏险峻的山脉

特别是从距今360万年前起
青藏高原进入快速隆升期
它高大的身躯阻隔了印度洋的水汽
令临夏的气候愈趋干燥
大风则将来自欧亚内陆的沙土
源源不断输往这里
覆盖于盆地之内崎岖的地表之上
形成厚度不一的黄土层

而见证着这数千万年间
临夏盆地从湖沼变为黄土的
是新生代的宠儿——哺乳动物
三趾马、和政羊、铲齿象、巨鬣狗、剑齿虎
它们中有身宽体阔的猎物
也有牙尖爪利的猎手

猎物殒命、猎手衰亡
它们的肉身也同样沉沦在大地上
河湖底部的淤泥将其包裹
持久吹刮的风沙将其埋葬
经年累月之后
它们与岩石、与大地
最终融为一体

高原上的临夏盆地
在大地的阶梯中初具格局
而一股酝酿已久的崭新力量
也即将登台亮相
02 大河奔流
若说群山起伏的大地
分割出了高原史诗的篇章
那么将大地勾连为一体的
则是其中奔流无止的河川
它们曾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称呼
但最终都汇为一个厚重而响亮的名字
黄河

诗仙李白尝谓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可他终其一生都未到过临夏
也就自然不曾亲眼见到这
黄河从天上跌落人间的第一站
隆起的青藏高原
将临夏盆地的西南部高高提起
巨大的地势落差
令这个湖盆中蓄积的湖水
不断向东北方向汇流、外泄
成为古黄河的一部分
奔涌的河水
不断重塑着大地
距今约120万年前
黄河的溯源侵蚀切穿小积石山
将两大高原连接起来

而在临夏盆地内部
黄河的下切侵蚀则缔造出
连绵数十公里的峡谷
形成著名的“黄河三峡”
两岸群山夹峙
穷极险峻之能事

碧水蓝天相嵌
尽显雄浑之壮美

峡谷之中
自白垩纪以来交叠形成的红色岩层
因河流的侵蚀而出露
形成瑰丽多姿的丹霞地貌

特别是在寺沟峡一带
大自然的形与色
在它的鬼斧神工中相遇
山岩被流水与大风劈作丛丛石林
欲同丹阳争艳
试与黄河竞雄

滔滔黄河
已是劈山开岭、浪涌波翻
可从天边奔来的
又岂是其干流而已?
洮河、湟水
这两条有着丰富水量和泥沙的支流
自临夏盆地边缘而来
相继汇于黄河峡谷之中
殊异的泥沙含量
造就了干支流交汇处
泾渭分明般的奇景
开启了黄河“变黄”的大门

黄河支流大夏河
洮河支流广通河、三岔河
则从临夏盆地腹地流过

它们发源于两大高原交界之处的山地
更为短小、也更为繁密
并不算丰沛的降水
在山麓聚成细密清澈的涓流
滋养着山间的植被
也孕育着多彩的生灵

当它们离开高山
便进入黄土高原的地界
不断汇聚的涓流
随地壳的抬升向下侵蚀
并将平整的黄土面冲出一条条深沟
剥离的黄土和破碎的岩块
则被河流一路向前搬运
并在相对低平的地带沉积下来

历经千百万年
这些沟谷最终演变成蔚为壮观的
河谷阶地

这些阶地最多可达七级
每级的形态各不相同
离河床稍远一些的高层阶地
厚达数十米的黄土堆积其上
形成高耸平整的台塬
其阶面之宽可达两千多米
一派苍凉之图景

而靠近河床的低层阶地
则主要由河流裹挟的泥沙砾石堆积而成
这里地势平坦开阔
被当地人称为“川道”
大夏河冲积而成的大夏川
是临夏盆地内部面积最大的平地

这些散落于盆地之内的川道
占临夏总面积的17%
是奔流的大河带给这里的
最精华的宝藏
它是自然的杰作
也是人间的舞台
03 人间岁月
千万年的光阴
垒成临夏山川层层的阶梯
恐龙留下足印、巨兽留下痕迹
而当人类涉足其上
则留下一部辉煌的
文明史诗

这一史诗的序幕
还需追溯至距今5300年前左右
中原地区的一支先民
沿着河谷一路向西
迁徙至甘青一带定居
逐渐形成了著名的马家窑文化
河谷众多的临夏盆地
成为他们重要的根据地
这是一支堪称“承前启后”的史前文化
先民们一方面继承了
中原地区发达的制陶技术
其彩陶在中国史前文化当中
可谓登峰造极

另一方面则凭借
靠近亚欧内陆的区位优势
广泛接纳外来文化
许多来自中西亚的文明要素
如铜的冶铸技术
逐渐为马家窑的先民所习得
中国迄今出土的年代最早的青铜器
被誉为“中华第一刀”的青铜刀
即出土于临夏
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

此后的千余年时间
铜的冶铸在此成熟、普及
功能多样、经久耐用的青铜器
纷纷在此崭露头角
齐家文化
一个全新的时代在高原上诞生
人们有了青铜斧
得以更锋利地征服外面的世界

有了青铜镜
得以更清晰地审视自己的存在

有了拂晓的青铜时代
有了丰收的粟粒、驯化的绵羊、编织的蚕桑
只几个石头磨过铜铁炉中就翻起文明的火光
火光四射、文明流淌
齐家人与周边族群频繁进行着
人口、物质与精神的交流

而在更广阔的空间尺度之下
这场持续上千年的大交流
更是推动着不同族群的碰撞与融合
以及整个中国的文明进程
最迟到商周时期
一条东起蓟辽、南至川滇的弧形地带
浮现于中华大地之上
在它两侧
偌大的古代中国被一分为二
一半是湿润、一半是干旱
一半是田园、一半是牧场
一半是中土腹地、一半是异域边疆
一半是汉家华夏、一半是夷国番邦
而临夏
正是这条弧形地带上的关键节点
河西走廊同秦岭纷纷与之交汇
音容有别、生业互异的各色族群
也因之在临夏大地的阶梯之上
来往徘徊

齐家人滞留于临夏的后裔
逐渐演变为独立的古羌人
他们被中原视为异族被冠以“犬戎”“西羌”等名称
也曾一度攻灭强大的西周王朝
秦汉之后则不断向外迁徙
逐渐淡出临夏的舞台

自东北而来的鲜卑人
则在魏晋南北朝时驰骋河湟
他们建立的西秦、吐谷[yù]浑等政权
或曾定都临夏或以临夏为据点征战四方
自西南而来的吐蕃人
从唐朝开始问津临夏
吐蕃与中原王朝之间
在此对峙数个世纪
但临夏同时也成为汉藏之间的通道
两地文化随来往的使节与商旅
散播于一条条繁荣的古商道上

自东南而来的汉人
无疑是这场历时两千年的民族史诗中
登场最久的角色
他们在临夏设郡置县、务农通商
并用“河州”这个雄浑的名字
来命名这片大河流淌的土地
特别是在明代
朝廷在此修建“河州二十四关”
用以增强军事防御
又在此设置“河州茶马司”
用以管理边疆贸易
令河州一跃成为西部边陲的要塞重镇
明代大学士解缙赞之曰
“若到关头应驻马,下瓢一饮醉春风”

自西北而来的色目人
在元朝随西征而归的蒙古军队到来
他们多为来自西域、中西亚的穆斯林
广泛与汉人、蒙古人交融
服饰、语言、姓氏渐趋本土化
人口也因之迅速增加
至于明中叶
一系列新的民族共同体
逐渐形成于陕甘宁青等西北诸省
临夏则尤为突出
他们之中有以包括
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在内的
回回色目人为主体来源的
回族

有源于中亚撒尔塔人的
东乡族
有源于中亚撒马尔罕人的
撒拉族
还有源于在甘青地区屯垦的
元代“探马赤军”的
保安族

所有这些新生民族
与汉族一起
杂居于临夏起伏的山川里
数百年匆匆而过
历经冲突、融合
也历经团结、奋斗
他们早已成为
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时至今日
临夏有多达41个少数民族在此生活
占总人口六成多
临夏对于他们而言
已然是血脉维系的故乡

五千年“人的史诗”
到此似乎就将告一段落
而所有这些民族来去的身影
那些英雄的故事、传奇的岁月
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主题
那便是
在与山河的较量之中
不断攀登命运的阶梯
04 命运阶梯
对于造访临夏的异乡人而言
它阶梯般起伏的山河
无疑是丰美壮阔的视觉盛宴
但对于世居于此的各族百姓来说
山河造就的崎岖与干旱
更多的则是对他们命运的持久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
古往今来的临夏人
做出了属于每个时代的回应
最初
人类的力量尚不足以掌握自然的规律
敬畏与崇拜
成为时人普遍的选择
人们在烧成的陶器上涂涂画画
留下变化多端的纹路
这是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
最初的思索

这种对自然的崇敬之心
逐渐具象为某种人格化的鬼神
祂们的喜怒决定着人间悲欢
人们于是开始祭祀祈福
办庙会、行社火、跳傩舞
祈盼鬼神带给他们命运的恩赐
这些历时数千年的民俗活动
在临夏一些地区传承至今

而宗教
也凭借人们对自然的崇敬
在临夏大地上传播开来
成为历史时期人们心灵上的慰藉
在高峡、在险壁、在深山
人们开始尝试开凿洞窟、修寺立像
已有1600多年历史的炳灵寺石窟
就是其中的代表

从魏晋南北朝起
羌族、鲜卑族、汉族、藏族等各民族工匠
在这里开凿了200多个窟龛
留下了800余座造像和无数壁画
所有这些凝固的神灵
矗立于峡谷崖壁之上
静静地凝视着黄河千百年来的奔流
而临夏的先民
和那些来往于古商道上的旅人们
则同样静静地凝视着祂们
相信在命运的奔波之中
终会收获安宁与庇佑

改变已在其中悄然发生了
雕刻群山的实践
让人逐渐意识到
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双手
从山河之中争取美好的生活
群山粗犷
生活就更应精致
临夏人尽情发挥他们的雕刻才华
砖石、木材、葫芦、乃至禽蛋
都能成为刻刀之下的艺术精品


特别是源于宋代的河州砖雕
选用临夏北塬出产的白土烧制而成
上刻各类繁复图案
兼具美好寓意和民族特色
它们被妆点于堂前屋后、大街小巷
映衬着临夏人的生活日常

大河喧哗
生活就更应悦耳
各民族的唱腔、曲调、乐器
在这里完美相融
衍生出丰富的民间曲艺
河州贤孝、河州平弦、回族宴席曲等
传唱着四方史诗
演绎着历代兴衰

最抓耳的
则当属临夏花儿
它是一种发源于临夏本地的民歌
广受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百姓喜爱
每年农历四月下旬的花儿会
在南部山区的青山绿水间热闹开唱吸引着各地观众前来品鉴

除此之外
肥美的牛羊烹成饕餮盛宴

滚烫的铁水洒作火树银花

灿烂生活的背后
是临夏人在山河的阶梯之上
攀登着属于自己的命运之梯
但这远不是尽头
新中国成立以来
科技的加持和全国的帮助
赋予了临夏人新的力量
支撑他们重塑这片土地
也重塑自己的命运
1966年
在黄河三峡中最为著名的刘家峡
成吨的混凝土被沉入河中
举世闻名的刘家峡水库
开始浇筑高达147米的大坝同步开始上游蓄水

同一年
从兰州逶迤而来的
刘家峡铁路专用线建成通车
带来工程所需的各类器材、原料
这也是临夏境内迄今唯一一条铁路
八年之后
随着五台发电机组全部投产运行
刘家峡水库工程全部竣工
一个水域面积多达130多平方公里
蓄水量可达57亿多立方米的
高峡平湖一跃出现在西北高原之上

它是当时中国装机库容最大的水电站
为甘肃、青海、陕西、宁夏等省区
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电力
昔日的黄河天堑、铁马冰河
摇身一变成为西北诸省发展的动力之源

而在刘家峡水库修建之后
临夏境内的水力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崖壁峡谷之间、大小河流之上
一座座规模不一的梯级电站
争相矗立
它们兼具防洪、灌溉、航运之功能
通过一条条引水沟渠
将黄河水输往缺水的地区

开阔的塬台被开垦为连绵起伏的梯田
成为当地百姓谋生的根基

地膜等现代技术普遍应用于农田
改造着农业生产的条件

高精度的温室农业
更将临夏打造成为西北的鲜花名产地

放眼整个临夏
山川的阻隔正在被进一步打破
一座座大桥
开始飞架于黄河之上

一条条公路
开始驰骋于山岭之间

呼啸的高铁
正在克服千难万险
向这里进发

越来越多的人
开始走进这里、熟悉这里
越来越多因地制宜的现代产业
开始成为这里的新名片

所有这些改变
无不灌注着汗水与希冀
这是当今的临夏人给予山河的答案
也是他们告别贫困与闭塞的底气
记住这片名叫临夏的土地吧!
高原上的史诗
仍在被不断续写
通往未来的阶梯
定将容纳更多人的旅程

- 本 文 创 作 团 队 -
撰稿 | 江上帆
图片 | 昼眠
地图 | 张威
设计 | 杜睿 王申雯 罗梓涵
审校 | 云舞空城 撸书猫 陈志浩
本文特约合作单位:临夏州文旅投
【参考文献】
[1]临夏州志编纂委员会编. 临夏回族自治州志[M].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3
[2]李吉均等. 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J]. 中国科学(D辑), 1996(4)
[3]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辑室编. 黄河志[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7
[4]刘刚等. 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地质遗迹特征及其科学意义[J]. 地质学报, 2016(8)
[5]任瑞波. 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研究[D]. 吉林大学, 2016
[6]秦永章. 元明清时期甘宁青地区多民族格局的形成及其演变[D].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7]郭友实主编. 炳灵寺史话[M]. 兰州: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8
[8]刘家峡水电厂志编纂委员会编. 刘家峡水电厂志[M].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9
【招聘】星球研究所长期招聘城市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自然地理、天文生物、历史考古、建筑等各领域撰稿人,以及商务策划等,请在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你之前有了解过甘肃临夏吗?
还有哪些祖国的大好河山你想去领略?
欢迎点赞收藏,一起云旅游✈
临夏?nl不分?
@呵呵: 打扰了。。。
@呵呵: 呃....
是我的家乡,欢迎大家来游玩
@鹿野: 好美的地方 目的地+1✈
饼干还记得我吗?好久没评论了呢
@ᓚᘏᗢ: 记得呀 你这个可可爱爱的头像(✿◡‿◡)
好康好康!😍
@专坑小饼干ᓚᘏᗢ: 看了美景是不是心情都变好啦!
中国的风景好
@我: 祖国还有很多大好河山等我们去领略!
好图啊,感觉自己旅游了好多地方
@boy: 嘻嘻 特殊期间 就当云旅游啦👀
又云观赏了中国的一处大好河山,希望饼干多推荐些中国大好河山
@smile小段: 好哒!可以先收藏我们 还会有哒👀
太美了,想去一次草原
@笙笙: 等疫情结束 走起!
地理味很浓 有点中国国家地理的感觉
@种一棵快乐: 嘿嘿 星球研究所是国家地理类公众号的TOP 是我们非常优秀的合作伙伴~
这个地方真的很好,我有幸待过三年
@木木: 是一个能治愈人又能感受到力量的地方吧 找机会要去看一看~
看了好感动wwww,有幸去过八坊十三巷,以后期待还可以去看图片里的其他地方!
宁夏,ning,这种文化水平都能当小编了?
@wsnd: 可这介绍的是临夏啊🤣
@wsnd: 人家介绍的是甘肃临夏,又不是宁夏!别啥都不知道就当喷子!
感觉你
@1: 萌萌哒
这话说得,我也nl不分
暑假想去那里玩,有疫情嘛
@团团: 没有疫情,建议提前做攻略。
文章、配图都好细致,非常吸引人,完完整整地读下来了,喜欢,有机会一定会去看看临夏这个美丽的地方
河州包子!二十多年前品尝过!!
真不错,明年想去(看完之后脖子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