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许静 | 作者
秋里、Ashen、Anchor| 编辑
克里斯多夫在《亲密关系》中曾说过:“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
但,自我往往难寻。尤其是涉及亲密关系的时候,如果边界把握不适宜或者不会相处之道,部分的自我反而会被吞噬。
比如,无论是与同事、朋友,还是爱情的关系中,总会遇到一些自己吃哑巴亏,也不愿和别人撕破脸的事情;
大家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形:明明错的就是对方,可自己下意识会主动认输道歉,往往内心还要安慰自己:关系和睦就好,自己让一下没事。
当你这么想的时候,你就会主动去做出让步,可能还会合理化的告诉自己“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但是,亲密关系中讲求的是平衡,一味的付出和退让如若能能换来对方的爱和包容倒还好,而一般情况下,往往会适得其反。
长此以往,你会觉得这种交换并不公平,也不会感到快乐与幸福。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感受,很可能就是具有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具有哪些特征?
因为人际关系前来咨询的来访者中,80%甚至更多的来访者,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讨好模式。
共同点就是:牺牲自己的利益或感受,主动替人际关系中的另一方做点什么,期待对方认可自己,或者认为这样会促进关系的发展。
这种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的状态就是:用最决绝的方式破坏关系后再离开关系。
比如:离开这个城市,回避继续交往,然后抱怨自己在关系中的种种付出和人间不值得。
讨好型人格往往具备日常生活中说到的“老好人”特质。长期压抑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去讨好顺从他人,并不断的自我攻击。
这会导致躯体化的表现,如肠胃疾病,甚至因焦虑导致的肥胖也与长期的讨好、顺从、压抑有关。
讨好型人格在认知层面会主动替对方考虑,认为自己如果不做些什么,没有价值,就不会被他人接受,并且也不能主动拒绝他人的要求。
他们认为拒绝和否认都是破坏人际关系的表现,自己不能主动去做。
在咨询中深入讨论这个部分,经常可以听到来访说“害怕被抛弃”、“觉得自己是不被人喜欢的”。
正是这些内在自我价值认同偏差,导致在现实中用讨好和顺从去迎合对方,在关系中表现出让步甚至受虐的模式。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外部的肯定来获得价值感。依附情结,往往是人们自我牺牲的动机。又因为没有价值感,只能通过顺从或讨好的行为去依附别人。
委屈自己,讨好别人,值得吗?
没有人会想自愿委屈自己,那为什么这些人需要用委屈自己的方式讨好别人呢?
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说:如果不是为了你,我们牺牲了很多。
这类“苦难型”的教育模式,会让孩子形成强烈的内疚感和羞耻感,进而觉得自己是不好的。
因为自己让父母承受苦难,孩子会为了平衡这些内在的冲突感,表现出迎合和顺从。久而久之,这个孩子的讨好型模式就形成了。
随着时代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获得空前的提升,但在部分地区,重男轻女的现象依然存在着,甚至根深蒂固。
婴儿不知道自己的出生是否被这个家庭所期待,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态度会让他们逐步有自我价值的形成。
如果女孩子在家庭中不被重视,需要得不到满足,被要求做家务,被剥夺一些权利。 为了生男孩,甚至将女儿抛弃,送人,那么这些女孩子就会慢慢认同自己是没有价值的,她们对女性的身份感到羞耻。
部分女性会发展出中性化的特质,强化男性社会功能,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女汉子”。 这些女性的来访者背后或多或少都是在防御自己女性身份不被认同的恐惧和担心。
另一部分女性就会通过讨好的方式来获得生存的空间。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生存空间被压榨得越来越少。
咨询师比你更早察觉到你的“讨好”行为
心理咨询中,我们讨论的是行为背后的潜意识,没有觉察是不容易发现的。
那么,身在其中不自知时要如何察觉呢? 或者,如果发现自己有这种情况,甚至影响到生活,应该怎么改善呢?
但反思之后,其实不是追问怎么解决,而是去真正的觉察和领悟。这个时候选择,心理咨询是最有效的方式。
“怎么解决”是个固定的思维模式,我们习惯性地把问题当做阻碍发展的原因,认为解决了就能往好的方向去发展。
心理咨询的本质是帮助来访者看到目前的困难对自己的影响,与来访者一起去讨论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力。
没有一个行为是无缘无故的,看似委屈和受虐的背后,都有被满足的心理需要。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事物有多面性,让我们困惑的往往是我们自己选择看到的,并且会自动化地寻找证据来验证。
比如有的来访者,会反复体验到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付出,并感受到对方一直在索取,自己总是被剥削,最后不得不以回避的方式解决问题。
而心理咨询的角度是,这些模式是在人际互动中互动出来的,是共谋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巴掌拍不响”。我们会在咨询中帮助来访者看行为背后自己的心理需要。
通过付出让自己位于道德制高点,从而可以拥有道德评价优势;通过付出让自己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通过付出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感,防御内在对弱小的恐惧;通过付出让自己获得关系,防御可能被抛弃的恐惧等等。
当我们看见这些模式背后是怎样的心理动力在工作的时候,改变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如果这些恐惧和担心来自早年的体验,当我们成年之后,有没有办法去重新建构新的行为模式?
当然在咨询中,也经常会听到来访者说,用了自救方法却还是重复以前的行为,该怎么办?
这个情况是正常的,我们的行为模式的形成是长期的,任何一个模式都是有功能的,这些功能构成我们的防御机制,也是生存策略。而新的模式是需要在现实层面不断去验证的,这个过程伴随着分离、改变、和痛苦。
在痛苦面前,我们会很容易退缩到原来的模式中,因为那个模式是我们熟悉的,在那个模式里,我们可以应对现实。
心理咨询解决的是心理冲突,改变的另一个方式是接纳。
看见我们在原有的模式中的需要,了解自己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在这个模式中互动,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从而能够接纳自己当下的模式,这也是心理咨询的目标。
在我们重新评估自己的行为模式后,改变和接纳,都是来访者自己可以做出决定的。
比如,我们还经常会听到来访者说,知道了却做不到,从而陷入新的焦虑中,对自己进行否定,这其实还是原有的模式在发生着作用。
习惯性顺从和讨好的人,内在很难打破原有模式,新的尝试会让他们感受到失控,那个感觉是自己不熟悉的,甚至是恐惧的。
在失控感的作用下,他们往往很容易灾难化,从而退回原有的模式中,并重复对自己价值的否定,反复体验着我是无用的,什么都做不好。
再比如,也有来访者会认为咨询没有用,会见诸行动的用更换咨询师来防御自己,没有办法去尝试改变和直面冲突。
要知道这些“困难”都是改变之旅中的正常现象,就像我们要抵到一个美好的目的地而必经的颠簸和曲折,它只是增加了难度,却没有改变目的地。
所以,只要有专业的咨询师陪伴你和指引你,就能抵达那个美好的地方。
如果你恰好正在经历这样的冲突,也在对自己讨好型的人格感到厌烦,或者不断的讨好让自己在生活中感觉到压抑和愤怒,想要逃离。
那么,不妨来到咨询中,与咨询师一起去探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一起踏上这趟改变之旅,创造新的可能性。
文章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AplC3IWGkMZFwkKtPbFpqQ
关键还不知道是不是别人的错
@Rina: 对,我也是
你没有错,还硬要我原谅。——戴佩妮
我也是这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