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交友困境|研究说在你认为是朋友的人里,有一半的人并不把你当朋友。
从成年早期开始,特别是在25岁以后,我们的朋友就开始不可避免地持续脱落,并且我们能够更自然地接受这一点,脱落朋友的时机往往是人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比如恋爱、结婚、离婚等。
与此同时,我们交朋友的难度又明显地增高了。当你年幼的时候,在操场上玩耍时很容易就走向另一个玩伴,问ta是否可以和你成为朋友;但如今,你很难想象这种事。
在成年人的定义里,友情到底是什么?当我们已经不再是孩子时,特别是在成年早期,应该如何开启和维系友情?今天的文章会深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先来看一组相关的研究结果:
1. 在你认为是朋友的人里,一半的人并不把你当朋友。
当我们称一个人为自己的朋友时,往往默认这段关系是相互的。但研究证明,有一半的人都只是误以为自己和别人是朋友。
2016年3月的一项研究针对同班的大学生做了调查,让ta们给班里的每个同学分别打分,0分为“不认识”,3分以上是“朋友”,5分为“最好的朋友”。同时,ta们也要写下对方可能对自己的评分。有趣的是,在1353对被认为是朋友的关系(即有一方打出了3分以上)中,94%的人认为对方也会给自己打出3分以上的分数。然而实际上,只有53%的人真的会收到对方3分以上的评价。
2. 异性恋男性害怕主动与同性交友会被当成同性恋。
纽约大学教授Irene S. Levine的研究称,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男性和女性在友情上的烦恼和压力不同。
女性会因为没有朋友而感到更大的压力,因为她们认为自己会因此受到社会的负面评判——社会对女性的期待是“在友情方面更为擅长的”。
而男性不太会因为没有朋友而不开心,但一些异性恋男性会烦恼于如何主动向他人发出建立友谊的信号。马里兰大学教授Geoffrey Greif分析称,这是因为他们 “不想被认为自己很脆弱”,而且如果向同性发出交友信号,也会害怕被误以为有同性恋倾向。——这显然和社会对男性同性恋者的污名化刻板印象有关,这些异性恋男性把“同性恋”与“脆弱”以及“男性气概不足”联系起来。
3. 智商越高的人,越不愿意花时间和朋友在一起。
2016年2月的一项英国和新加坡学者的合作研究,基于对1万5千名18-28岁的调查对象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拥有更多亲密朋友的人会更快乐——但有一种情况除外:当ta们的智商比较高时。那些智商更高的人需要更多独处的时间,如果ta们将更多时间花在朋友身上,会很不开心。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ta们需要减少社会互动来专注于长期的目标,以及保持更多的智力上的刺激。
1. 成年人的友情是复杂的
成年人的友情会变得非常复杂。如果说儿时的友谊往往是出于情感、彼此欣赏、玩得来;长大后的友谊还会受到资源置换等利益因素的影响。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Alexander Nehamas形容说,成年人的友情很像是艺术,它并不总是“好的”,也不是完全道德的,相反会包含很多复杂的、不道德的部分。有时候,人们的关系甚至是亦敌亦友的,韦氏词典现在已经收录了一个新词“友敌”(Frenemies)来形容这种关系:就连最亲近的朋友也可能会互相伤害,而这甚至不妨碍ta们继续做朋友。
但同样,Alexander Nehamas说,“我们喜欢朋友的方式,和喜欢艺术的方式是相同的。”它可能包含了很多伤人的、不平等的、不道德的部分,但它仍然是美的、吸引人的。
2. 成年后我们在不同的朋友圈里展示不同的自己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们身边不再只有一种朋友,而是会拥有不同的朋友,在不同的朋友面前,我们也会分别展现出不同的状态。“成年的我们拥有很多种特质,它们无法被容纳在某一种关系当中。” 我们会发现,自己和不同的朋友探讨的话题是不同的,甚至在ta们面前自己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
Alexander Nehamas说,正是和不同的朋友的相处过程,也反过来使我们变得更丰富,“每一个朋友都将我们推向不同的方向。”
1. 开启友情:非主动接触
在上世纪5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Rebecca G. Adams根据一系列研究结果提出,开启一段友情需要3个条件:
一是接近性(proximity),指物理上的接近;
二是反复的、无计划性的互动,你们要有经常接触的机会;
三是能够鼓励人们放下防备、对彼此吐露真心的环境。
其中,接近性和互动使你们得以熟识,自我暴露、对彼此吐露真心则使你们从熟人变成朋友。
1950年,社会心理学家Festinger做了一系列相关研究。他认为,无论是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大量的“非主动接触”(passive contacts)都是一段友情得以开始的关键。它指的是,一些人自然地反复在你身边出现,例如同学、同事、邻居等。
心理学中也用“多看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来形容这种现象。多看效应指的是,单纯的反复暴露就会影响你对被暴露物的印象。实验显示,如果个体一开始对于被暴露物的印象是正面或者中立的,反复暴露会增强个体对被暴露物的好感。而如果个体一开始对于被暴露物的印象就是负面的,反复暴露则会增强个体对被暴露物的反感。
我们没有特殊印象的陌生人,一旦反复在我们面前出现,我们对其的好感程度就会超过那些不经常出现的人。这是非主动接触是促使友情开始的原因。
但在成年以后,我们可能不像小学、中学阶段那样,和身边的人有长期、持续、且频繁的互动;工作以后,我们经常离职,和同事的关系不容易真的走得很近。因此,对于成年人来说,更有可能的交友场所是所在的社区,或者参加健身课程、俱乐部活动。
2. 友情真正开始建立的关键:自我暴露
而当两个人由于接近性和大量的互动而开始熟识后,ta们还算不上是“朋友”,而只是“熟人”。从熟人关系(acquaintanceship)走向友谊的关键,是自我暴露。
“从熟人变成朋友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加拿大温尼伯大学的Beverley Fehr表示。这个过程往往是这样的:当你们保持经常的见面后,有一方会先冒着暴露个人信息的危险,去“测试”对方是否会有相应的回应。如果双方都愿意进行自我暴露,就像是一把打开友情的钥匙。
在青春期时,朋友间的自我暴露是非常迅速和猛烈的;但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如果想要交到真正的朋友,自我暴露不是越快越好,深度和速度都需要适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心理学教授Arthur Aron实验了如何能在45分钟的时间内使人们达到“人际上的亲密”。他发现,发展出友情的关键是“循序渐进地暴露私人信息”——即便是在短短45分钟的时间里也是如此。
“分享需要适度,过度分享会被认为是片面的、压倒性的、不恰当的社交。”那么,如何辨别出自己的分享是过度的呢?Arthur Aron说,观察对方的反应是一个好方法,如果你发现对方有些紧张、不安,或者不知道如何接话,就说明你可能在进行过度的自我暴露。
Arthur Aron试验了多种沟通的模型,最终开发出了一个在短时间内最容易交到朋友的问题模型,其中包括3组问题,每组12个。
第一组问题是带一点私人性质的,比如“在打电话之前,你会预先练习将要说出的话么?”“你上一次对自己唱歌是什么时候?”等;
第二组则更私人,比如“你最恐怖的记忆是什么?”“有什么事情是你一直以来梦想做的吗?为什么你还没有做它?”等;
最后一组则是最为私人的,比如“你上一次在其他人面前哭是什么时候?”“在你的家庭中,谁的去世会让你最难过?”等。
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循序渐进的自我暴露,最容易使人们打开心扉,成为朋友。
3. 维持长久的友情:懂得如何付出与索取
当你开始与另一个人建立起友情时,接下来需要面对的则是对友情的维持。
1995年,Beverley Fehr发表了《友谊进程》(Friendship Processes)一书,分析了友情在成年早期的发展过程。她的研究认为,当成年人的友情进入到维持阶段时,我们不再需要物理上的接近和反复的互动,搬家、异地都不是一份长久友情的障碍;朋友的“实用性”也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实用性”指的是作为朋友能够给到你的实际的帮助,比如借钱、借车给你,或者帮你办一件事。这些都对于维持友情来说无足轻重。
Beverley Fehr发现,维持友情的关键是:建立一种成熟的、直觉性的理解,去给予和索取亲密感。
“那些面对另一方的自我暴露时,明白该说什么样的话去回应的人,会拥有更稳定、更令人满意的友谊。” Beverley Fehr说,从成年早期开始,在友情的维持中,长久的朋友是那些愿意随时提供帮助,但却很少逾越界限的人——Ta知道如何表达接纳、忠诚和无条件的支持,什么时候该腾出沙发给你,什么时候该给你一个拥抱。
而那些总对我们的衣橱、伴侣、电影和艺术品味有着太多的意见,对我们的生活喋喋不休的人,属于过于逾越界限,ta们很难成为我们长久的朋友。
4. 成为最亲密的朋友:支持彼此的社会认同
如前文所说,朋友也分为很多类型,在你所有的朋友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会成为你的密友,ta们几乎是你最亲密的人,你们对彼此的期望是“超越了一般朋友的职责”的。
在成年人最亲密的朋友之间,联系ta们的纽带又是什么呢?2005年,社会心理学家Carolyn Weisz和Lisa F. Wood研究发现,不同于青春期,在成年以后,成为密友的关键是“支持彼此的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
社会认同,是Tajfel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提出的,它指的是“个体认识到ta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ta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社会认同可能是你的宗教信仰、兴趣小组、特殊经历群体(如留学生)等,而不是来自哪个省,或者你的体重多少等。
支持彼此的社会认同,指的是认可和支持对方对自己的社会认同——你了解ta认为自己属于哪些社会群体,你了解作为这些群体成员带给ta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同时你认可和支持这一切。
Weisz针对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在ta们四年的大学生涯里做了跟踪调查,重点研究友情持续时间、亲密程度与三个变量的关系:接近性、联络频率、以及支持对方的社会认同的程度。结果发现,接近性、联络频率和社会认同支持这三个因素都能够预测友情的持续时间,即两个人越接近、越经常联络,给对方社会认同的支持越多,友情都会越长久;但只有社会认同支持一项,能够预测人们是否能成为最亲密的朋友。
一项对乳腺癌病人互助组的研究显示,当病人康复,重新回到自己的职业身份和家庭身份时,她们仍然会保持着和互助组中的朋友的紧密情感联结。因为她们了解彼此作为癌症病人这一群体身份的感受,她们也支持彼此的这一社会认同。
对彼此的社会认同支持,可能是在双方有着一样的社会认同的情况下发生,比如在同一个互助会或者俱乐部里,但是也并不一定。Weisz发现,大量的社会认同支持也往往来自那些和你不在同一个群体内的朋友,但ta们能够对你的社会身份进行确认,比如ta们会说“你在为自闭症孩子提供志愿服务,太棒了”,或者“你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者”。
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对我们社会认同的确认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自尊水平。——我们所做的事、经历、价值观等得到了确认、理解与支持。这或许同时也意味着,如果你觉得自己缺少密友,可能与你没找到自己的社会认同有关。
希望KYer能够成为你的社会认同中的一种,因你我虽素未谋面,却早已是亲密战友。
References:
Li, N. P., & Kanazawa, S. (2016).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 to my friends: How intelligence, populationdensity, and friendship affect modern happiness. British Journal ofPsychology.
Festinger, L., Schachter, S., & Back,K. (1953). The operation of group standards. Group Dynamics: Research andTheory. New York, NY: Row, Peterson and Company, 204-22.
Fehr, B. (1995). Friendshipprocesses (Vol. 12). Sage Publications.
成年后的友谊,对你来说是什么样的?
你有没有一段特别的友谊故事想和我们分享?
欢迎大家留言告诉我们~
正常,我对你付出不是因为我把你当朋友,而是单纯的因为爱管闲事,只有大家相互付出之后我才会把你当朋友,而这个付出程度越多且越接近,友谊才会越深厚
@qwq: 说的好
@qwq: 对滴 点赞
@qwq: 赞同 赞同
说的非常好!
1 、内心里要认识到有一个假熟社会
2 、自己对朋友的含义定义
想到这两点,感觉还好
社会认同我理解就是对你过去现在将来所作的事所体现价值观的肯定程度
不由得开始思考好朋友的社会认同是什么?而我又是否理解和支持这份认同?
我觉得我智商情商逆熵都高,然后我很喜欢交朋友,嘻嘻,还很喜欢跟朋友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然后一起吃饭看电影,一起飞咯~苟富贵,毋相忘
@沫沫南子姜: 这种状态非常棒!也值得大家学习啦😊
@沫沫南子姜: 优秀哇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生活一样,交友也是一样
@你猜猜我是谁: 抱抱😊
我经常一个人,挺渴望和同性交友的
@张乖乖的猫咪: 我也是 我有时候很热情的 但常常被辜负 现在已经对社交几乎没什么太大的渴望
分析的井井有条,很到位,很贴切!准确指出了当代成年人交友的困境和与自我相处的方法。以及如何去经营一段友情。
@晚来风急池欲晚: 很开心能得到您的认可,我们会继续努力呈现好文章的~
成年人交往,特别是结婚以后,有太多的目的性,不会像以前没什么事也去约朋友吃饭什么的,所有久而久之联系少了,关系就淡了。。结婚后和朋友聊天也是基于有问题有事需要帮忙,而不是无目的性的闲聊。
看完了,加重了我社恐的程度
@cccc: 放平心态啦 摸摸头😊
@cccc: 自信的味道~自信
@cccc: 加一 现在只觉得自己开心就好 不过也挺想有个朋友当后盾的 因为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但常常社交带给我一些负面反馈 我已经不想对别人多付出什么了 并不是你的付出就会有回报的 唉
一半?谁给你的自信?你也太乐观了
我已经没有朋友了 怎么办
@筱鱼: 抱抱 可以试着和老友保持联系呀🤗